在線客服

          品德與社會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品德與社會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品德與社會

          篇1

          2.“畫出自己心中理想學校的樣子”,教師一聲令下,我們的學生只有拿著彩筆,在一張白紙上沒有目的、沒有構思地涂著什么。走近一看,學生心里的學校的樣子只是一排樓房、一個操場、一桿升旗桿,真的很蒼白、尷尬。

          二、反思情境教學“尷尬”的背后

          1.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參與,學生失去了對教學資源提前知情的權利。

          情境的創設應該是為學習主題內容或解決學習問題的一個教學方法,其目的是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習知識、積累經驗,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為了讓學生的經驗更加豐富,對社會生活有更廣更深的認識、更高的辨別力和判斷力,教師要讓學生接觸、觀察、體驗他們未曾經歷、未曾聽說的社會現象、社會事物。比如,在教學《我敬愛的老師》一課時,教師應該提前讓學生走近生活中的廣大老師們,留心觀察老師的每日工作,處理班級事情的辛勞,回憶整理自己與老師難忘的故事,甚至走近那些遠離我們而有感人事跡的老師們……也可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對敬愛的老師的了解情況,這樣當教師創設情境后,學生對這些信息早已知情,就有展示的欲望、有不吐不快的要求,面對教師的情緒宣泄、情感迸發,他們會被輕易地感染,觸動,從而一起走近教師,真正體會到教師的平凡、可愛、可敬之偉大。這樣創設有效情境才會把學生帶到一個多樣、復雜的真實情境中體驗、收獲知識。

          2.環境的缺失,是學習課堂“尷尬”的誘因。

          如在教學“畫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學校的樣子”一課時,教師如果只滿足于學生畫出了自己學校最真實、最原始的樣子是不夠的,這些農村學生理想的學校就真的只是這樣嗎?老師完全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近兄弟學校去看一看。當走近實驗一校,看到的便是鄉鎮學校學生看不到、甚至想不到的樣子。最顯眼的是教學樓大廳里的滾動電子版,多角度呈現知識信息、行為要求及溫馨的師生共享的“心靈雞湯”……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憑空想象,是無法想象這樣的情境,所以當我們的自身環境不能提供最有效的教學支撐時,老師有責任、有義務引領學生都走出去,走進我們需要的氛圍,感受那種氛圍,哪怕只是短暫的觸碰,我們的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人的情感是依循“環境—情緒—情感—情操”的過程發生、發展的,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倘若沒有平時情境體驗的積累,就達不到最終的樂學效果。

          三、逆襲“尷尬”,實現情境教學的高“效價”

          1.慎設問題。

          課堂中,教師的問題盲目、過大或過小、沒有價值、情境創設一片混雜,缺少目的性等現象最為普遍。情景的創設要充分依據教學目標,以實現教學目標為根本,不能盲目創設,雖然課堂上看上去很熱鬧,但實際學生沒有真正體驗,只是一笑而過,或是盲目跟從,沒有真正觸動他們的心靈。這就需要教師深挖教材,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實際設計問題或創設情境,最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視學生的參與。

          新課程標準是以學生為本的,并把其作為新課程的生長點。課標明確提出:教學要聯系生活領域,結合學生與家庭、學校、自我不斷地創設問題,讓學生通過資料收集、交往、討論不斷地反思自我、反思社會,形成基本認識和觀念,讓學生在不斷的綜合過程中體驗參與建構價值觀、生活規則、行為規范,絕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如果學生沒有參與,就很難體會或領悟教師想要傳授的知識,甚至游離于教師的課堂。

          篇2

          一、點燃激情,以情激趣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傳遞。只有撥動學生的心弦才能奏動人的樂章。教學中教師要先入題入境,才能真情流露,以自己乃至身邊熟悉的事物為切入點感染學生引其入題,以真情教學點燃學生的激情,從而引發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激發激情中可創設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戲情節、角色扮演等來引發興趣。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體現出來。通過這種情境中的體驗,學生感到《品德與社會》不再枯燥,而是興趣無窮。

          二、觸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氣氛渲染,特別是孩子們,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圍下產生,觸景生情。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創設與教學內容想適應的具有激發道德情感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把課本中的圖片制成多媒體課件,適用圖像,再現情境,使內容具體形象,例如,《馬路不是游戲場》,通過介紹交通事故在社會中的頻繁現象,引導學生觀看一組,由于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引發的交通事故的圖片,在指名同學以小記者的方式報道一組安全隱患的資料,以當時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達到動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幻燈、影音、圖片等來創設有趣生動的情境,化抽象、枯燥為形象、生動,使學生學習熱情與情境產生共鳴。同樣是這一課的教學,在新課伊始,借助現在教育技術手段,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欣賞一首名為《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的優酷視頻,感人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事故的現場,十三歲女孩的悲慘遭遇,讓每個學生都留下了傷心的淚水,從而感受到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規則,能夠給社會帶來一份安寧與和諧。

          三、“情”“境”互激,升華教學

          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教育需要愛,教學情為先。我們的教學設計應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 “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因此,在課堂上的回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了學生的體驗。

          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一位學生帶了一疊厚厚的筆記本,里面記載了他從出生到現在,關于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還有許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長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媽媽,第一次生病的經歷……可以說這是偉大的母親用她平凡的文字寫下的一首愛的贊歌。一位學生帶來了大小不同的各色毛衣,都是他媽媽一針一線親手編織出來的。這些疼愛孩子的母親打動了很多人的心。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從而讓他們在心中油然升起對家長的愛。

          篇3

          好的教學設計也許并不能保證一堂課的成功,但是努力把教學設計準備得盡善盡美卻能夠使一堂課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用。

          (一)按照教學時間的長短劃分

          按照教學所需時間段來劃分的教學設計,分為長期設計和短期設計,短期設計通常是以某個教學主題、教學中心或某項技能為基礎。

          長期設計又稱單元設計,它是指將一個完整的學習單元進行整體的教學設計,一般要用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長期設計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為這種擴展式的學習形式提供多樣化的資料和活動。

          除此之外,教師使用的比較多的教學設計,可以按照平時的學習活動計劃來設計,或者在長短期學習過程中完成。

          (二)按照教學的對象來劃分

          1.基于教科書來設計

          教師通常預先做好設計,以教科書的內容為主要資料來源。他們通過對教科書進行研討、把握編者的意圖,并輔以一些課外資料,以此來把握品德與社會課的核心和內容。在這種類型的設計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的作用因此隨之降低,課程的基本內容與重難點也不會因學生的差異而發生改變。所有的學生都以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固定主題來組織活動。

          基本步驟通常是這樣的:

          (1)對教科書進行研究,明確教科書中的單元并分配所需課時,參考一些教學參考資料。

          (2)把握課程的重難點,并以此來明確課程開展的形式。

          (3)參考一些具有權威性的課外輔助資料,充實和豐富課程的內容,使課程更具吸引力和富有個性化。

          2.基于主題進行設計

          “主題中心”設計,同教科書設計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對教科書的依賴并不算深,教師可以更加發揮自己的個性來進行設計。同時學生參與課程設計的比重可以加深,學生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體性,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可以同教師及同學進行熱烈的討論,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加強。而教師由此可以觀察學生的個性與能力之間的差異,以方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因材施教。

          3.基于“學生中心”的設計

          新概念的教學課堂,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選擇主題事件,由教師來對學習單元進行綜合性設計。學生可以參與進來,決定學習的內容,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或者查找相關問題的資料,可以自己設計一些學習的內容、方式、活動項目等。這樣的設計,使學科之間的聯系緊密,界限卻不明顯。

          二、單元設計的基本方法

          我們知道,品德與社會課這類綜合性課程怎么去設計是與教師的個人決策密切相關的。不同的教師,由于教學經驗、思考方法、學識的掌握程度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設計也不同,最后實施所得的效果也有差異。因此,單元設計的基本方法或許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要廣泛地了解哪些資料可以為課程設計所用,并在設計課程前對所需資料進行整合和掌握,以此來充足課程的內容。

          (2)由于品德與社會課的形式和目標是具有多樣性的,所以可以設定單元學習目標。可以從所選取的主題事件中獲取多種概念、原理、知識等,培養學生對技能的學習以及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3)教師須明確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后所要達到的目標,否則,教學的設計將會變得意義微小。

          參考文獻:

          [1]趙亞夫.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單元設計[J].學科教育,2003(5).

          篇4

              1.與學生平等交流,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知道自己長大了,自己想做家務可是家長不允許。于是,有的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對這種想法,我就適時引導學生去討論怎樣去爭取實踐的機會。

              有的學生說:“我就跟他們講道理,如果不聽我就給他們寫一封信說明我的想法。”

              有的學生說:“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們同意。”

              也有的說:“我就偷偷地做,讓他們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說:“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它們。回去后,選擇適合你的辦法去試一試,也許就成功了。老師相信你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有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建議,再去實踐,得到的可能會更多。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向生活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知行統一才能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作用。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我們國家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因此農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必須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現在就有許多身在農村而不愛村、不愛勞動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很好,他們學習的動力是考上大學,走出農門,離開家鄉……這樣的想法是偏面的。這種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個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這時如果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如在教《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首先用類比法引導學生說說參與勞動的不同感受,從而教育學生要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熱愛農村。

              其次,要結合品德與社會課加強農業科技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在農業生產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種植》一課時,先播放VCD多媒體課件,做“農事5分鐘新聞會”,對學生進行農業科技教育,再組織學生展開“種子發芽”的條件討論。然后結合類似事例,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長大攀登科學高峰的自覺性。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經過這幾年教學的不斷實踐,我探索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1.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這是在傳統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如在教《我送老師一支花》一課時,提出了“老師像紅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老師像園丁,辛勤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我們要尊敬老師”的觀點之后,教師可推心置腹地向學生談談自己在教師的關懷下成長的故事,以及對教師工作的情感體驗,然后讓學生談他心中的老師,使師生間產生感情上的認同和共鳴,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來尊敬老師,提高了教學實效。

              2.“問題--討論”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

          篇5

          一、有效教學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用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它包括三重含義:效果、效率、效益。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既然“有效”是針對“無效”、“低效”而言。那么“有效”就是通過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

          (二)有效教學強調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課堂教學教師要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再次要求教師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三)課前的有效準備

          大凡成功的課必定是充分準備的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出: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內容的有效:適量、適度。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教法的有效: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方有效。

          (四)課堂的有效組織

          這一環節,教師要做到:語言組織準確、簡練。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不言而喻,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越好,浪費的時間越少,課的密度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教學組織還要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安排要盡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情況。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三)走進生活天地,引導學生熱愛生活。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課堂里、和書本上、和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和事件,產生許多困惑。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學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學生需要更多地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深切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學時,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例如教學《春天來了》這一活動時,我首先帶領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過學生親自體驗春天、觀察春天,讓學生了解春天不僅美而且是個充滿生機的季節,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樂趣。最后,通過學生自己的尋找、觀察、感受體驗到的春天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想去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二)開放教學內容,提高教學實效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為三條軸線,指導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只有開放教材,捕捉兒童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及時地把兒童生活的新問題、社會中的新信息、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之中,才能真正詮釋課例中所蘊含著的道理。因此,《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活動內容必須是開放的,向兒童自身開放,向兒童身邊的大自然開放,向兒童生活的社會開放。

          (三)在課堂中呈現出活動性

          品生品社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活動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如:討論、搜集信息、課前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表演、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游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等。

          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還要做到把時間留給學生、把空間留給學生、把自由留給學生。有趣導入的品德課是最成功的,貼近生活的品德課是最親切的,結合時政的品德課是最鮮活的,詼諧幽默的品德課是最快樂的,形式多樣的品德課是最開心的,學科整合的品德課是最喜歡的,現代手段的品德課是最愉快的。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方法比較多。只要教師們遵從新課標理念,認真鉆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一定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一定會使我們的課堂達到和諧高效。

          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能擠出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一起搜集整理更多的圖片、資料、音像及音樂,更好的為教學服務,認真設計教案,真正把《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上好、上活,使其成為學生的朋友。

          參考文獻:

          [1]秦娥. 守住德育目標 演繹高效課堂――對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高效課堂”的一點思考[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1,(07):59.

          篇6

          一、精心設計導語,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

          良好的導語設計會使枯燥乏味的教學變得興趣盎然,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四年級品德教學中有這樣一課:《今天,你安全嗎?》。在這節課中,我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每天我們背上書包離開家門時,關心你的媽媽、爸爸、爺爺、奶奶都要對你說什么?他們希望你安全,你的健康平安就是所有關心你的人的快樂幸福。所以對于你們而言健康平安地長大尤為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今天你安全嗎?》,學完這課后,你們會知道很多知識。”當孩子們聽完了這段導語,頓時求知欲提升,激發了孩子探尋的興趣。

          二、挖掘教學資源,讓課堂更精彩

          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對于教學資源的認識主要局限于教科書、教學掛圖等,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主要因素,也就是教師和學生,他們本身就是珍貴的教學資源,如在教學中產生的情感體驗,活動中對某方面思維的觸動等。教學資源的挖掘,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更精彩。在講《溫暖的家》一課時,我先出示了自己的家庭合影,這樣首先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緊接著我結合照片上的人物對學生進行了分析,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家庭成員進行發言。這樣讓學生明白了每個人在家庭中的不同分工,為下面整個單元的教學做了鋪墊。

          三、增加生活體驗,促進認識的深化

          只有實踐之后才有真實的體驗和感悟,才能使道德的認識逐步轉化為道德的行為。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體驗,努力彌補知行脫節現象,填平認識與行為之間的鴻溝,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教學《學校里的工作的人們》一課時,我首先布置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老師的一天工作情況,真切感受他們的勞動,了解他們工作中的苦與樂,然后課堂上讓孩子們充分交流。教室里呈現出老師和學生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相互關心、師生情深的動人場面。通過這樣的教學,師生共同創設情境,加強學生認識生活的體驗,了解老師及其他工作人員工作的苦與樂。

          四、改革品德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對學生品德進行評價時,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而且要發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如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運用這樣的鼓勵語言進行評價:你真棒!太好了!有道理,別急,相信自己。你能行的……使之成為習慣行為。口頭評價時,特別注意保護“弱勢”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評價的語言上非常謹慎,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勢與進步,對未來學生充滿信心。教學的態勢語言也可以成為鼓勵評價的一部分,比如對學生點點頭、搖搖頭,拍拍肩膀、摸摸頭,拍手鼓掌,豎起大拇指,都能取得語言難以表達的效果。

          五、組織課堂討論,增強交流能力

          討論是《品德與社會》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討論也是兒童最常用的學習及交流形式,《品德與社會》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地防止形式上的討論,在教學中應合理地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討論的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可以是針對課本的,也可以是相關延展的。討論活動能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自己的體驗,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另外,結束討論后應及時組織相關信息的反饋,整理活動安排。在活動教學探究中,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單就活動實施的過程而言,會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情況。及時調整是積極的應變方式,分析總結活動前、中、后期的各類問題,對于《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教學方法的持續性優化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品質的提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和人的素質,教學方法的價值體現在能使師生用最少的時間、空間、物質與精力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正如俄羅斯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所說:“好的方法將為人們展開更廣闊的圖景,使人們認識更深層的規律,從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這一角度而言,我們都應當十分重視《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技巧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邦樹.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J].新課程學習(上),2013-12-08.

          [2]郭先欣.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5-08-05.

          篇7

          二、以情激情,吸引學生去學

          真情能打動人。在一定條件下,人的真實情感可以互相傳染,互相影響,進而產生共同的情緒體驗。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在品德與社會中,教師在把握教材的結構和重點的基礎上,以自己的真情實感來感染學生,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三、堅持與社會實踐現結合

          品德與社會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參與社會,適應社會,了解社會,以便能在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在這日新月異、千變萬化、五彩繽紛的社會里,要提高小學生辨別是非的思想覺悟,就必須注重社會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的同時,設計好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通過社會調查、參觀愛國主義基地、法制宣傳等等,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味真、善、美,引導學生對社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進一步增強其明辨是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自律、自信,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

          四、注重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對于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他們在向未知和疑問的探討研究過程中,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的。

          《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法規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如《學校生活有規則》一課的教學目標是:1、初步建立規則的概念,認識規則的普遍性。2、理解規則的必要性,懂得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規則。3、初步樹立規則意識,開始將《小學生守則》等學校規則內化。

          五、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

          篇8

          2 加強實踐,知行合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組織兒童到現場觀察與當事人交流,使兒童對所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強調再調查活動中,“要指導兒童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記錄,對調查進行總結、歸納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空間也不應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走進自然、社會,走進沸騰的生活,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識和能力,使學生人格不斷臻于完善。我在教學《追根尋源》的主題活動時,組織學生從生活周圍,書報、雜志、互聯網、電視、廣播中,了解并收集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事物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在盡可能地通過建立現實和歷史的結合點,讓學生拉近現實和歷史距離的同時,我們也通過中外比較的形式,讓學生在比較與聯系中認識到我國的文化特色,從而進一步產生對文明古國的認同。活動前,我向學生提出調查活動的目標:①查找有關反映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的故事、傳說、資料。②以“走進遠古時代”為主題,全班將收集和整理的資料、故事進行表演、交流。③出示圖片,刀更火種,人拉犁,車拉犁――讓學生觀察人們的耕作時怎樣一步一步進步的,也可以以此為研討主題,讓學生進一步查找資料,進行探究。④讓學生結合本地情況,了解本地人們還有那些有關種植和養殖方面的經驗總結。⑤學生以小組或自由結合組為單位,結合自己所調查和查找的資料,共同研討應怎樣向世界介紹中國的飲食文化,推薦哪些食品,講解那些食品中的事故等。⑥查找中西方食文化進行比較;活動中,學生置身與具體的場景,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興趣。有的學生試著用石塊敲打制作石器工具;用木棍試著模仿古人鉆木取火;用一些舊牛皮紙,報紙等試著做遠古人類穿的衣服等;有的當“小記者”與周邊居民進行“焦點訪談”;有的當“攝影記者”,拍下了一張張照片,進行分析。在教學中,運用課內外相結合,如與班隊會相結合,與舉辦專題講演、故事會、營火晚會相結合,還可以舉辦夏令營,走出去請進來等結合。使我們品德與社會課成為一個平臺,學生在這平臺上大顯身手,展示自我的選擇性。使得這個平臺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石,由于有了學生親身體驗與實踐,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行成。

          篇9

          Key words: personal character and society; teaching; searches analyzes

          1正確地選擇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也稱之為學習方式,與教學方法有著本質的區別。方式是一堂課中的整體模式。方法是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手段,若干個方法支撐著方式。教學方式是貫徹教學理念,落實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對一節課教學成功與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1換位體驗式

          換位體驗式活動強調主體的親身體驗,這和任何體驗活動一樣,是內在的,是學生的一種自主活動。不一樣的地方是通過換位,來體驗被體驗對象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態度。使學生在換位體驗中有所思考、有所選擇、有所判斷、有所感悟。這樣,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被喚起。

          1.2情境模擬式

          情境模擬式即教師通過利用錄像、錄音、電影、多媒體手段,再現某些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真切的生活場景中來觀察和感受。

          1.3情境演練式

          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為此教師可以直接從生活中截取情境,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表演再現于課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中進行自我教育。通過學生親身體驗他人的處境和內心感受,主動去發現、探究并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

          1.4公益活動式

          良好的品德必須在兒童的生活實踐中才能養成。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參加公益活動,到社會中去學習,在服務中去實踐,開闊眼界,了解社會,增長才干,適應社會,這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之一。

          1.5戶外活動式

          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解放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課堂,到大自然和社會上參觀調查、了解生活,在了解生活中學習,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道德認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1.6合作探究式

          討論,是最常見的學習活動,新課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互相研究、討論,能使學生都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展示個人的研究成果,和他人交流、分享、互相啟迪,有助于所探究的問題達到有深度、有高度。使小組的合作學習,不說套話、不說假話、不走過場,實現有效性。

          1.7游戲娛樂式

          兒童愛玩、好玩是天性,因此,游戲、娛樂是我們教學中常用的活動形式。因為游戲及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實踐證明,就是這些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才能搭建起以生活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育人為目標,以實效為標準的小學德育類課程的教學新模式,讓德育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把過去小學德育類課程教學中,學生認知偏重于從學科知識教學的邏輯中去獲得,轉變為讓兒童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參與活動來獲得認識和發展,采用兒童樂于接受的各種活動方式,幫助兒童真正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就是我為提出:活動——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支點的根本所在的原因。

          2真誠地扮演教師角色

          教師角色轉換,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由過去教師是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這種轉變是質的變化。在講授式的教學時代,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在教學中是自編、自導、自演。課改要求教師作為引領者,首先在意識上要低下頭、彎下腰來和學生說話。在教學活動中是引領者、學習者,是學生的朋友。在和學生一起參與學習過程時,一定要真誠,要向學生敞開心扉,坦誠地和學生交流,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對學生說真話,抒真情,不要遮遮掩掩。

          3科學地評價學生

          篇10

          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觀念,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吸取新知識,研究新問題,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致力于本學科的教研改革,并且將最新的理論成果運用到教學中去。課堂教學中,老師積極有效的引導,是確保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教師素養的不斷提高必然會令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上盡情揮灑智慧,展現創造力,創設高效課堂。

          二、精心備課

          是否備好課,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思品課教師首先要深入研究小學雜工作的培養目標,實施途徑和教育原則,這是搞好《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前提.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教材,而且要活用教材。當然,光靠書本提供的素材和內容,往往課堂教學有效性不是那么如意圓滿,必須通過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悉心研究教法,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后才能將課堂教學有效性充分展示出來,通過教師精心的教學過程達成對學生最大的教育成效,使學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作為教師只有在深入領會課程標準、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精心備好課,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創設高效課堂!

          三、寓情于教,激趣樂學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氣氛渲染,特別是孩子們,它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圍下產生,觸景生情。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有意識的創設與教學內容想適應的具有激發道德情感的教學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趣,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把課本中的圖片制成多媒體課件,適用圖像,再現情境,使內容具體形象,例如,《馬路不是游戲場》,通過介紹交通事故在社會中的頻繁現象,引導學生觀看一組,由于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引發的交通事故的圖片,在指名同學以小記者的方式報道一組安全隱患的資料,以當時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會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達到動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幻燈、影音、圖片等來創設有趣生動的情境,化抽象、枯燥為形象、生動,使學生學習熱情與情境產生共鳴。同樣是這一課的教學,在新課伊始,借助現在教育技術手段,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欣賞一首名為《天堂里沒有車來車往》的酷視頻,感人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事故的現場,十三歲女孩的悲慘遭遇,讓每個學生都留下了傷心的淚水,從而感受到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規則,能夠給社會帶來一份安寧與和諧。

          篇11

                  本學期我們鼓勵老師們采取“多聽課、多反思”的方法,結合網絡師資培訓,組織教師觀摩優秀課例,及時評課,了解課改動態,擴大自身的視野,通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便更好服務于課改實踐。

          教研組采用了集體備課制,每次教研組活動,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家認真學習教材,根據各課教材的教育要點,通過教材分析、結合教學建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好教學目標要點、教學重點、難點,備好課,授好課。我們時時處處發揮著集體的力量,體現著團隊的精神。盡管執教品社的老師來自于不同的年級,但我們經常會聚一起探討研究,教研組洋溢著團結互助,群策群力的氣氛。

          二、緊抓教學,促進專業化發展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們教研組老師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理念,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認真參加區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上海市“兩綱”教育頒發之后,我們組織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專題學習,把“兩綱”教育貫穿落實于品社課的教學中。本學期在區教研員王?骼鮮Φ鬧傅枷攏?钚??鮮χ唇塘恕渡肀叩墓?采枋?芬豢巍S捎諼頤塹難??諫?鈧卸莢?吹焦?⑹褂霉??采枋???哉廡┥枋┑淖饔靡約昂臀頤巧?畹拿芮泄叵檔娜鮮妒欠羥車模?腥鋇模?虼嗽諞?肟翁饈保?罾鮮Σ捎昧嗣沼锏男問劍?し⒀??難?靶巳ぁT誚裁鰲骯?采枋?閉庖桓拍詈螅?ü?シ叛?V鼙叩墓?采枋┤朧鄭?勻粘I?鈧醒??煜さ某【昂褪導噬?釵??。?由?鈧型誥蛩夭模?η蠼萄?諶荽由?鈧欣矗?τ玫繳?鈧腥ィ?彩菇灘哪諶莞?哂興搗?Γ???穆枷裉岣吡搜???靶巳ぃ?惺苷廡┥枋┚馱諼頤巧肀擼?植脊惴海?寡??械角濁小⒄媸擔?埂鍍返掠肷緇帷費Э蘋毓檣?睢6雜謐ㄓ玫墓?采枋┖筒灰卓醇?墓?采枋庖荒訓悖?罾鮮νü?罅扛揮姓媸蹈械惱掌?途?賴牟逋跡?由嚇園椎慕檣埽?苊飭絲菰鎩⒖斬吹乃到蹋?兄?諮??捉?緇幔?⒄購屯晟譜暈搖M?幣猜?憬淌ψ災骺?⒔灘牡男枰??致?閶??迪侄嘌???暗男枰?U?每蔚慕萄В?罾鮮Χ脊崠┙萄??罨?睦砟睿?謔ι?餐?驕恐型瓿山萄?撾瘢?艿攪頌?衛鮮Φ暮悶饋?/p> 三、加強常規,提高課堂效率。

          1、  本學期,我們每位教研組成員都能備好符合班級特色的教案,在教研組內上好實踐課。教師在校、區級教研活動中認真聽課,且能作好詳細的聽課記錄和評課反饋,學期結束交教導處檢查。

          2、  組內教師能根據教材特點自行制作教學課件,對現行教材進行補充何拓展,在教學使用中效果良好。這學期,我們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身邊的公共設施》,在區課件評比中獲得優秀獎。

          篇12

          (1)貓的眼睛變化很有規律,光線強時( );光線暗時( )。

          (2)我發現,夏天天亮得比冬天( )。

          (3)雷雨時,我們是先( ),后( )。

          (4)冬天到了,冬眠的動物有( ),不冬眠的動物有( )。

          這樣將枯燥的講解與學生學習經驗有機結合, 靈活運用,既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悟出“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做事進行學習。學習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的道理。

          二、平等、溫馨的教學氛圍——品德教學活動化

          課程標準對《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性質定位是“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形式,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實踐來實現的;《品德與社會》雖然在課程性質中去掉了“活動性”,但在實施建議中仍要求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強調教師要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這些表述,不同程度地說明了課程的性質特點,同樣為教學確定了“活動化”的基調。

          學習主體的體驗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參與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為中產生。就品德與社會而言,學生只有在一系列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產生具體深切的體驗,進而使品德得以內化;如果沒有自身的參與,沒有活動作為依托,體驗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道德品質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紙空文。因此在教學中筆者盡情的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的表現機會。這些表現機會就是動腦思考、動流、動手寫作,調動全身感官表演以及開展多方合作的活動;具體來說,包括資料收集、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欣賞、游戲、故事等活動。如教學《身邊的變化》時,通過學生自己對長輩的采訪,調查生活小故事,收集有關購物票證,學生在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經濟不發達,人們生活的窘困,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樹立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構建多元知識結構——品德教學開放化

          與原思想品德課相比,新品德課程跳出了德育知識體系的框架,從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角度來構建教學內容,因而開放性成為課程的一大特點,成為課程實施必須堅持的原則之一。適應這種特點的教學同樣必須是開放的。課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膽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篇13

          為了達成“懂得對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持寬容、尊重、入鄉隨俗的態度。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形成多元的文化觀”這一目標,課堂的預設是通過了解不同國家的見面禮儀文化之后的現場模擬來實現的,這既符合了品德與社會中“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又符合了“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精彩呈現

          通過分析自己的資料,結合教師提供的圖片知道了世界各國的見面禮儀,并了解了禮儀背后的文化,出示世界地圖。

          師:看,這是我們剛才了解的世界各國的見面禮儀,那我們就去世界各國轉轉吧!

          生:好

          師:我們先去泰國吧,sa wad dee ka撒哇低咔(雙手合十禮鞠躬)。

          生:sa wad dee ka

          師:孩子們,我是站著的啊!

          生起立:sa wad dee ka(雙手合十禮鞠躬)

          師:去韓國看看吧!(安寧哈塞喲)(師鞠躬行禮)。

          生:安寧哈塞喲(生鞠躬回禮)。

          師:啊!到了新西蘭,見到了毛利人――行碰鼻禮,

          一女生接受老師的碰鼻禮。走向一男生。

          師:咦?怎么不和我碰鼻呢?

          男生1:不好意思!

          師:是啊,我們中國人是比較含蓄的,很難接受這樣的見面禮儀,那我就是要和你行碰鼻禮,怎么辦?

          男生1:老師還是算了吧!

          師:中國的小朋友,我代表毛利人歡迎你,來吧!孩子!

          男生1捂住鼻子:不,不了吧!

          師:哎呀,同學們我該怎么辦?

          男生2:老師,我給他捂上眼睛吧!

          生大笑。

          師:啊!這樣不好吧!怎么辦呢?孩子們!

          男生1抱頭求饒:老師,我求求你,還是饒了我吧!

          男生3:老師,我來給他做個榜樣吧!

          師:好,我喜歡這個中國朋友(師與男生3行碰鼻禮)。

          師:謝謝你尊重了我的見面禮儀!你很有國際友人的風范(轉生面向男生1)!

          男生1:好吧!老師,我尊重你!

          師與男生1行碰鼻禮。

          師:多好的一位國際友人啊!

          你非常尊重我,當我們面對難以接受的見面禮儀時,我們要尊重別人的見面禮儀,并你努力試著去接受他的見面禮儀。

          五年級的孩子在學習之后,基本上能夠接受不同國家的見面禮儀,但是在面對毛利人近距離接觸的的碰鼻禮時,比較含蓄的五年級孩子們還是有些不好意思的,課堂的預設是可能會不好意思,但經過學習之后,學生應該會很大方的接受不同的見面禮儀。但是實際情況是孩子很不愿意,老師幾經周折孩子才勉強同意,課堂在這里用的時間比較長,但是這樣的課堂生成能讓孩子從內心里真正了解禮儀及其文化習俗的特點。感受文化的多元性,形成多元的文化觀,懂得對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持寬容、尊重、入鄉隨俗的態度。

          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是學生實際生活的真實反映,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問題是學生最真實的生活體現,課堂教學也成了師生共同經歷的一段生命歷程。學生在老師的預設中,通過體驗這樣的方式觸動孩子心底經過了思想斗爭的,最敏感、最細致、最柔軟的情感,讓我們看到了靈動、活潑的孩子,看到了有情有趣有儀的品德課堂。

          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序曲,它體現了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預設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某一主題下充分地參與、體驗,讓學生在自己回味、體驗、感悟生活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做事,通過這些活動來達到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的目的。

          品德教材的呈現與教學活動的設計都是靜態的結構,而課堂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偶然的、隨機的因素,難以完全按照教學活動的預設去進行。因而,我們在進行活動教學時,必須更多地關注課堂生成的新問題、新方法、新過程,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把握生成,靈活應變。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付出許多努力。

          1.把握教材,了解學情

          預設的重點是準確地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也是促進課堂動態生成的起點。教師在預設時,必須認真鉆研大綱,把握大綱對教學的要求及尺度,區分重、難點;深入鉆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編排體系,知識的結構特征。而學生的生活狀況,原有的知識結構,學生在生活中的行為習慣和方式,學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況,都是教師在備課是必須把握并預設的。還要對課堂上很多影響教學進度與目標達成的其他變數等因素,有預先的思考與相關的應變策略。

          2.和諧情境,靈動生成

          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并促其主動學習的基礎,也是實現主體性參與教學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自由、寬松、民主、平等、和諧、樂學、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學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的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索。

          預設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是學生孕育道德情感的土壤。教師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年齡特點和具體的教學內容,把學生引入情境,喚起學生求知欲和表現欲,使他們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成為品德課堂上活潑、靈動的孩子們。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av麻豆蜜桃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不卡一区| 内射白浆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三区视频|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 香蕉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成人精品一区| 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免看国产一区|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日本韩国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日本一二三区视频 | a级午夜毛片免费一区二区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视频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综 | 日韩A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 |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v片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 本免费AV无码专区一区|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