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監控管理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監控管理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監控管理論文

          篇1

          這種系統的主要特點是:①對水資源進行實時監測。監測的內容包括水量和水質。實時監測的意義在于:只有掌握瞬時變化的水量信息,才能科學、準確地進行資源配置及調度;只有掌握瞬時變化的水質信息,才能對環境質量進行動態評價和有效監督,也才有可能應對水污染突發事件,保證供水安全。②這種系統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為框架,除了采集水資源信息外,還廣泛采集流域或地區內的氣象、墑情等自然信息,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信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信息以及需水部門的需水信息。③它不同于以往的水資源監測系統,僅僅具有監測功能。這種系統更重要的功能是進行實時配置調度。它是在監測的基礎上,以大量的綜合信息為基礎,采用現代水資源管理數學模型,為水資源的實時配置、調度提供決策支持。這種模型勢必突破“就水論水”局限,體現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環境的協調統一,體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原則,體現“依法治水”的原則。④這種系統應是高新技術的集成。系統的設置應充分吸收國際上最新技術,堅持高起點。它包括監測技術、通信、網絡、數字化技術、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計算機輔助決策支持系統、人工智能、遠程控制等先進技術。⑤它的設置應是因地制宜的。針對不同流域、不同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基礎設施狀況,水資源管理中不同的重點問題,水資源實時監控管理系統的設置也應具有不同的特點。系統的設置還應與防洪調度指揮系統的建設相結合。

          這種系統的技術要求是:①以現代電子、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實現監測數據的自動采集、實時傳輸和在線分析,有效地提高監測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率,確保監測信息的有效性。②充分掌握所在地區水資源供需狀況,建立相應的資料庫和水量、水質模型、供需水模型及生態環境分析模型。供水方面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主水、客水、污水回用等等,需水方面包括: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生態環境用水等。③充分運用現代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高度技術集成,快速、高效、準確、客觀地分析處理大量監測數據信息,并根據已建立的供需水模型和水環境分析模型等,動態生成水資源優化配置、調配計劃等輔助決策方案。④以綜合分析和輔助決策為基礎,實現對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遠程控制和科學管理等,即實現水資源調控的現代化。⑤系統應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動態可擴展性,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二、水資源實時監控管理系統的基本結構

          水資源實時監控管理系統應具備水資源實時測、水資源實時預報、水資源實時調度和水資源實時管理等功能。其功能概要詳見圖1。系統的總體結構又可分解為以下主要部分(參見圖2):①數據庫(包含圖形庫、圖像庫和CIS系統),②模型庫(包括方法庫),③知識庫,④在線數據采集子系統,⑤綜合信息管理子系統,⑥綜合分析與決策支持子系統,⑦實時控制管理子系統。其核心是綜合分析與決策支持子系統以及數據庫、模型庫、知識庫。其他各部分則為系統核心的補充、延展和支持。

          系統總控目的是建立系統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控制各庫和各子系統的協調運行。

          在線數據采集子系統提供相關水資源與水環境監測數據的自動化采集和數據可靠性在線分析功能。其重點是對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質及水溫等)的實時動態監測和監測數據的自動化采集、監測數據預處理,以及監測數據可靠性的實時在線分析處理等。該子系統還應提供與各類監測儀器銜接的數據采集接口,通過接口模塊動態收集監測數據資料,確保存入數據庫中的監測資料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綜合信息管理子系統管理各種水資源水環境監控項目的數據資料,具有監測數據資料的輸入、存儲、整編、查詢與傳輸等功能,對水資源監控數據資料進行綜合管理和處理。該子系統還應提供對綜合分析與決策支持子系統以及實時控制子系統的數據傳輸接口。

          實時控制子系統主要完成兩個功能:一是將系統綜合分析與輔助決策的成果以實時報告(如水資源預報、水質分析公報、企業排污超標警報、水資源調配建議方案等)和多媒體報警信號(如大屏幕指示、聲光警報等)的形式進行動態輸出,以供決策部門進行水資源配置和管理參考;二是將輸出指令直接作用于可控自動化水資源調配和控制設備(如給、排水閘門等),通過有線/無線/遠程控制技術對系統所涉區域內的重點給、排水設備及重點控制工程進行遠距離的調節控制。

          綜合分析與決策支持子系統對實時監測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其主要功能就是運用模型庫中的相應模型對監測數據資料進行智能化的綜合分析,參照知識庫中的專家知識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程規范,形成水資源(包括水量、水質、水情和水環境等)動態狀況的分析成果;并根據分析成果,產生輔助決策報告或直接控制指令。系統還應專門設計有多庫協同器,進行各庫之間的協調。多庫協同器提供系統各庫的協同規劃、綜合調度、人機交互、資源共享、沖突仲裁和通信聯絡等處理功能。

          綜合分析與決策支持子系統是本系統的技術核心,它將以國內外近年在水源、水環境和農田水利等方面的科研成果為基礎,結合現代高新技術進行綜合開發,形成技術先進、功能完善、實用性強、又便于擴展和更新的具有決策支持能力的智能化綜合分析系統。

          數據庫是整個系統運轉的基礎,準確高效地收集和及時處理大量復雜的監測數據資料是整個系統設計和開發的重點。數據庫及綜合信息管理子系統是面向數據信息存儲和信息查詢的計算機軟件系統。本系統的數據庫內容包括:①水利工程檔案庫,②監測儀器特征庫,③原始監測數據庫,④整編監測數據庫,⑤監測網站資料庫,⑥人工巡視檢查資料庫,⑦數據自動采集參數庫,⑧模型輸入輸出數據庫,⑨成果數據庫,⑩實時控制日志數據庫等。圖形庫和圖像庫是數據庫的延展和補充。

          模型庫及其管理子系統提供相應分析處理使用的處理模型和計算方法的例程庫。包括各種時態和空間模型、在線數據可靠性分析算法等。包括水情預報模型、水量評價模型、水量預測模型、水質評價模型、水質預測模型、水污染模型、需水模型、生態環境分析模型、洪水演進及仿真模型、決策支持模型等等。

          知識庫及其管理子系統是用于知識信息的存儲及其使用管理的計算機軟件系統。本系統的知識庫內容包括:①各監控項目的監控指標,②日常巡視檢查的評判標準,③監測數據誤差限值,④專業規律指標,⑤專家知識經驗,⑥水利法律、法規,行業規程、規范的有關條款等。

          篇2

          GPS車輛監控系統是利用GPS接收機、無線通信、地理信息技術對移動用戶進行監控、調度、指揮的新型車輛管理系統。按照子功能劃分,車輛監控系統由三部分組成:定位部分、通信部分、顯示部分。其中,比較常用的通信方式為常規通信、集群通信、GSM的短信息業務三種。

          基于常規通信的車輛監控系統,其設計、組網及使用相對簡單,但其作用范圍較小;GSM的短信息業務用于定位數據傳輸目前較為流行,其覆蓋范圍大,可以全國漫游,但是其時延問題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且其呼叫功能無法與集群系統相比;集群系統是專用的調度指揮系統,對某些特殊單位而言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本文就集群方式下GPS車輛監控系統的設計及信道利用等方面進行介紹。

          2.集群系統

          無線集群實際上就是多信道中繼(轉發)系統中自動共享若干個信道,并在此基礎上集小群(組)為大群(組),加上諸多呼叫、故障處理等功能而形成的無線通信系統。

          和常規通信方式相比,集群通信系統具有信道利用率高、服務質量好、通話阻塞率低、通話具有私密性、系統智能化程度高、具有交換功能、可與PABX或PSTN互連等優點。

          集群通信系統的分類方法有多種,按照信令類型分有模擬信令、數字信令及混合信令系統;按照信令方式分有共路信令方式和隨路信令方式;按照話音分有數字集群、模擬集群;按控制方式分有集中控制、分散控制等等。目前較為廣泛使用的為集中控制方式的模擬集群系統,信令有MPT1327標準的,也有非公開標準的。基于MPT1327標準信令的系統,傳輸車輛定位數據可以在信令信道中進行;而非公開信令標準,車輛定位數據只能在話音信道中進行。相應地,對車輛的數字信息必須進行調制才能在話音信道中傳輸。

          3.基于集群通信方式的GPS車輛監控系統

          3.1系統組成

          基于集群的GPS車輛監控系統如圖1所示。其中,集群網為系統提供無線通信鏈路以進行話音和數據傳輸,數據傳輸可以利用話音的多種呼叫方法實現。

          圖1GPS車輛監控系統組成

          監控中心以矢量化電子地圖為背景,監控軟件具有實時顯示移動用戶的所有信息以及信息查詢功能。同時,監控中心兼有差分基準站的功能,為整個監控范圍內的移動用戶提供差分GPS修正信息,使車輛定位精度提高到10米以內。各移動用戶設備由集群電臺和GPS接收機及控制邏輯電路組成,控制電路不僅形成系統需要的邏輯時序,還具有數據處理功能,包括調制解調器。

          3.2信道利用方式

          在集中控制方式的集群系統中,各個信道的管理在一個控制信道上實現。移動用戶守候在控制信道上,發起呼叫或接收呼叫均在該信道上進行。一旦申請到信道,則主呼方和被呼方在申請到的信道上完成話音聯絡,之后轉換到控制信道上守候。

          利用話音信道傳輸車輛定位數據,每傳輸一次定位信息,電臺都需要申請一次信道,而申請時間不傳輸任何數據,時間利用率較低;且申請不到空閑信道時,該車輛的信息就會丟失。所以傳輸數據的用戶應該設置優先級,以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

          3.3呼叫方式

          在集群通信系統中,用戶的呼叫方式有:單呼、組呼、群呼、私密呼叫等。基于GPS的車輛監控系統,為提高系統定位精度采用差分方式,差分信息由監控中心以組呼的方式下發,分配在同一組內的用戶均可接收。

          為使各移動用戶的數據都能夠實時采集,采用時分多址(TDMA)的方法,即各車輛按照圖2所示的時序依次發起呼叫。其中兩相鄰用戶之間的時間間隔包括數據發送時間和保護時間(防止數據相互影響)。一個采樣周期內可容納的用戶數為,其中,為采樣周期。

          為了避免監控中心對某用戶的話音調度影響其它用戶的數據傳輸,話音呼叫和數據呼叫分別在不同的組進行。移動用戶傳輸數據時工作在數據組,利用專用信道完成。當監控中心需要對某用戶進行話音呼叫時,首先發送一個切換命令將該用戶的組號設置為話音組,而后再進行話音呼叫。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通話,由用戶自動切換到數據組再傳輸數據。

          在監控中心,話音呼叫和數據呼叫分別利用不同的無線集群電成。

          3.4同步方式

          在GPS車輛監控系統中,通常采用異步的數據傳輸,接收端和發送端不需要同步。但是,各移動用戶的數據采集為時分多址方式,相互之間的時序關系不能混疊,也就是說,移動用戶之間必須同步。

          各移動用戶的同步方式有兩種:①利用GPS接收機的秒脈沖進行同步;②利用監控中心發送廣播同步碼進行同步。秒脈沖和同步碼均提供給各移動用戶統一的時間起點,不同車輛的發送時隙由不同的延遲來產生。利用監控中心發送同步碼,可以在一個采樣周期內發送1個同步碼,也可以周期性地發送多個同步碼。

          3.5數據傳輸格式

          監控系統中的數據傳輸分上行和下行兩部分。上行數據主要為被監控車輛的實時位置、速度、時間、狀態(包括報警、故障等);下行數據主要為GPS差分修正信息,采用RTCM-104格式的通用電文,如果是監控中心同步的方式,還包括廣播同步碼。

          A.上行數據格式

          數據報頭用戶地址緯度經度速度時間車輛狀態

          B.下行數據格式

          數據報頭廣播同步碼RTCM電文調度命令用戶地址

          上行和下行的數據報頭不同,用于對上、下行數據的解碼。用戶地址指是各監控車輛的識別號碼,調度命令為監控中心對相應地址車輛的操作,如緊急救援、去某地運輸、關閉汽車引擎等,廣播同步碼在利用秒脈沖同步的系統中不用。車輛狀態由駕駛員根據實際情況輸入,如遇劫報警、車輛故障等。

          篇3

          因此,筆者認為,現階段課題要想有所突破,也許可以先從課件入手,搞清其在課堂上的作用,與學生、教師、教材等教學因素的關系,進而明確課件設計的原則,運用中的定位,然后才可能在教學模式的探索上有所作為。在對這諸多問題還沒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之前,似乎還不宜急于重構新的課堂關系,否則力不從心,漏洞百出不說,更可能使本來探索過程中正常出現的一些問題被夸大,影響自己更影響其他后來者的信心,阻礙研究的步伐。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試圖換一個研究的角度,從現代教育技術介入后,新的課堂關系中的矛盾焦點——課件入手,提出一些問題,希望能從中理出一些頭緒,即使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也許籍此一斑而窺見全豹,進而解決問題也未為不可。

          對現狀的反思

          縱觀語文教學軟件的來源,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計算機公司與教育部門合作開發的軟件,此類軟件基本以課本為藍本,與電子課本沒有本質區別。而且這類軟件大都以學生學習課堂所要學的教學內容為主,以學生能夠順利通過考試為目標,很難說這些軟件究竟對學生的學習起了多少作用。也有些公司找一些著名的中小學合作,投入很大,希望能夠出品面向教師的幫助教師講課的精品課件,但由于課件的通用性差,軟件運行時不容易隨時修改或加入自己的想法,因為教無定法多數教師不愿意使用這類軟件,對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更是如此。(1)

          那么另一類由語文教師自己開發的軟件又如何呢?費時、耗力且不說,從已開發出的軟件質量上看,由于計算機編程人員對學科缺少了解,腳本又不容易說清楚,有些教師雖然有教學經驗但不大明白計算機能做什么,所以軟件腳本就不會比傳統教學有很大突破。即使不存在上述障礙,由于新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教師囿于傳統習慣與觀念的影響,對課件的認識還不深,因此,課件制作或舊瓶裝新酒,僅停留在教案+板書+資料的層次上,缺乏針對性,缺少說服力,課件在質量上也很難有所突破。

          由于課件質量差強人意,就必然導致課堂教學遠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課堂上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課堂上協商、合作、討論也熱熱鬧鬧地進行著,但學生和教師都抱怨自己患了“失語癥”,被剝奪了話語權利。的確,面對這樣一個涵蓋了教案、板書、教材的“全能”課件,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于是有人戲稱:學生在課件中漫游,教師在講臺上手足無措,只有電腦忙忙碌碌,電腦成了插足的“第三者”。這樣的課堂與傳統教學沒有本質的區別,甚至不如傳統教學。

          由此,有人就提出了以下的質疑:在一些優秀教師的課堂上,盡管主要是由教師講授,也沒有運用任何現代教學媒體,但教師繪聲繪色、出神入化的講授過程,依然能夠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學得津津有味,生動、活潑、主動。那么,現代教育技術是否是語文課堂的必需選擇,教學的最優化是否只有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才能實現?培養創新人才,建構新型教學模式是否一定要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

          其實,這些問題已無須回答,但這樣的質疑值得我們重視,其中反映的一些問題值得思考。首先,從上述疑問中可以看出,要在語文教學中普及、推廣現代教育技術,那么,現代教育技術如何顯示其在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優勢的問題就無法回避。這是課題研究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課題研究的關鍵.不解決這個問題,課題研究就很難再向前推進。雖然“四結合”課題準確地抓住了傳統語文教學的一些弊病,并明確地提出了研究目標,但建構主義理論也好,現代教育技術也好,任何一種理論或技術都無法不經實踐的檢驗、辨別與改進,拿來就用。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曾談到:“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現代教育技術要想被語文課堂教學所接受,也必須經過這樣一個“為我所用”的占有、挑選的過程。事實已經證明,建構主義雖然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先進的教學觀念,但其本身的理論局限、現代教育技術的利與弊,語文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關系的變化,決定了一些先進的教育技術或教學理論還無法在語文課堂上直接套用,這就使課題研究面臨一系列復雜問題,造成了課題研究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調整研究的思路,課題必須首先立足于語文學科教學研究,依托當前素質教育的大背景,明確語文教改目標,有選擇地吸收、融會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以現代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從而實現對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突破。這不僅僅是說法的變化,而是一個思路的變化,立足點的調整。

          其次,教學媒體的現代化不等于教學最優化,教學最優化的決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種媒體,而在于教師所持的教育觀念。“如果在使用現代教學媒體時,依然以落后的教學理論作指導,采用落后的教學方法,只是向學生灌輸知識,那么就從原來的教師的人灌變成電灌或人機共灌。”(2)現代教育技術的功能再強大,也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只是為語文教改提供了一種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能包攬一切,喧賓奪主,對它過分的依賴,反而會失去人的主體性與主動性,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課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學生的主體、教師的指導地位不能動搖。優秀教師之所以教得好,關鍵在于能夠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調動起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最好是激情)、主動性(知識之內在邏輯的魅力以及知識對學生當前和今后發展之價值的吸引力)。因此,即使此時仍然只是教師的講授,但此刻的教與學和后者的教與學可以有本質的不同,其根本區別就在于教與學的立足點是學還是教。優秀教師是把教師的教融化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了,教是手段,是為學生更好地學。成功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激發起學生主動建構的欲望與興趣,如何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這就使得課堂從單純對學習結果的關注轉移到對學習過程的關注上來,這看起來是視線的移動,但卻是一個實質性的轉變和觀念上的飛躍。傳統教學之所以備受死板、僵化的指責,也在于課堂對學習結果的過分關注,忽視了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的意義,扼殺了學生的主體意識,造成了諸多惡果。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兩種成就動機,一種力求成功的動機,一種是避免失敗的成功動機。(3)由于學生在智力結構和發展水平上是有差異的,其成長環境和各自經歷不同,他們在學習上所能達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協助學生設立學習目標時一定要根據學生自身的最近發展區而定,不可強求統一,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不同的學習目標,采取分層推進、分類指導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經過努力后,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當人把精力放在關注自身的努力時,他就不在乎別人怎么評價自己,不關注自身的努力時,他就不在乎別人怎么評價自己,不關注一時的成敗,他明白,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在朝向目標前進一步,因此,即使面對困難,他也不畏懼,也要設法克服,為了實現目標,他敢于嘗試錯誤,敢于探索,所以他的努力、態度是積極的,學習起來是主動的,這時的學習動機是持久的、內在的.同時,對學習過程的關注,其意義還在于讓學生把學習作為其提高人生質量的追求。關注學習過程,就是要優化學習過程,學習過程得到優化,自然就優化了學習結果。因此,必須把我們的著眼點轉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體驗。

          這種對學生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視,體現了人本主義全面發展的主張,對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動機的激發,正是培養創造精神的前提,而學習過程中尊重個體差異,培養個性發展的重要環節——分層教學,恰恰是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所在,多媒體網絡教學中的交互功能,是傳統教學中無法實現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情境”的創設,強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會話”,就是強調反復交互。

          對課件空間的探索

          由此,我們可以嘗試給作為交互的焦點——課件的功能和定位作如下描述:課件不應僅僅是一個靜態的呈現學習內容的容具,它應該是關注學習過程的一個具體體現,是可以激發起學生主動建構的欲望與興趣,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的一個動態的,具有強大召喚力、啟發性的,可以從中不斷衍化、生成新的思維結果的無限廣闊的空間。它應該是點燃思維火花的導火索,是打開世界的一扇窗戶,是學生探索學習的抓手,是點石成金的金手指,是盡情創造、實踐的自由樂園。這個空間應該有活潑的流動的思維,有鮮明生動的個性,有植根與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性感受,有情感交融、回腸蕩氣的人化情境……

          這種對空間的呼喚,首先是出于對學生學習主體的尊重,創造意識的呼喚。對于創新人才的含義,何克抗教授曾經作過精練的概括,創造型人才=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創造實踐能力+有意義的獨特產品(觀點、作品、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必須先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人意識,使學生從教師、教材乃至課件的話語權威中走出來,先要有可想,可說、可做的自由與空間,然后才能有敢想、敢說的主體意識,才能有鮮明、獨特的個性話語,進而才有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獨特的觀點、作品、方法。目前,許多學生由于長期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已習慣于接受現成的結論,如果課件中結論性的東西太多,學生就很難超越現有結論有自己的思考。另外,當課件著眼于思維的引導、實踐能力的訓練,著眼于教會學生學習時,課件的啟發、引導必然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攪動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更活躍的思想,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或結果產生。這樣動態的、可以不斷衍生的特點造就了課件對學生的召喚力,而其召喚性的大小,應該成為衡量課件質量高下的一個重要標準

          對空間的呼喚,更來自于語文學科本身的認識特點。語文課本中的文學內容占70%,語文課的主要活動——閱讀、欣賞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真正的作品總是具有極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甚至是開掘不盡的)意義,有的“意義”甚至是可以意會不能言傳、無法明晰化的,作品的價值是要在讀者的創造性的閱讀中去實現的。也就是說,文學的本性決定了對它的理解、闡釋必然是多元(甚至是無窮盡)的,而且隨著閱讀對象,時間、空間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而文學的魅力恰恰也正在于此:真正的文學作品總是常讀常新,并且給閱讀者帶來真正的創造性發現的喜悅。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學語文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文學經典名作,對于啟發正處于成長期的青年學生創造性思維與藝術想象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正是由于每部作品為所有的讀者都提供了一個可供多方解讀的空間。因此,教師、課件對作品過多過細的分析解釋無疑是多余的,吃力不討好,這種過度的關懷反而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的侵犯,它剝奪了學生想象的權利,限制了學生的解讀的空間,甚至可以說它剝奪了學生閱讀的樂趣,更束縛了學生的創造與個性,這不僅不符合閱讀的一般規律,更與培養創造精神的基本出發點背道而馳。

          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學生是一個不成熟的讀者群,是需要培養的讀者,他們的閱讀和審美既要尊重更需要引導,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以及課件的話語權利就在這里體現。

          這樣的課件相對于那些大而全的課件來說是有缺陷的,在內容上不全面,然而這樣的缺陷是必需的,也是有價值的,因為它更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的文體,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征,選擇學生最需要而僅憑教師或傳統媒體無法達到或更好解決的問題,或創設情境,或學法指導,或學習點撥,或人機交互……只有針對性才有實用性,課件不再是在課堂上到處開花,面面俱到的“全能選手”,而是課堂上的一個或幾個興奮點,興奮學生的思維,興奮教師的教學,使平淡處生奇,使無疑處生疑。也只有針對性才有靈活性,課件不再僅僅是課文的闡釋,資料的展示,方法的羅列,而是提供了一個可供多方解讀的空間,學生的思維是自由的、活躍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現代教育技術不可替代的獨特的作用才能充分顯現。

          課件本身必須依賴于科學技術而存在,但是我們應該警惕在人文學科中,不能讓科學主義的力量將語文的人文精神消解,要充分地利用科學,就要對科學進行合理的限制。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既有創造性,也有破壞性。這種警惕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對語文教學的各種反思與批判聲中,就有“限制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的呼吁。幾十年來,語文教學的失誤之一就是科學主義的泛濫,人文精神的消遁。當然語文教學可以用科學理性的方法進行量化,分步驟,擺序列,循邏輯等,但科學主義的理性方法永遠不可能徹底清晰地解決語文教學的復雜性,不可能根本解開語文教學之謎。(4)過度追求教材體系的邏輯化、教學點的細密化;教學方法上對語言和內容的透析化、準確理解化;語文知識完全量化;語文能力的訓練層次化;語文考核測評的標準化等等,科學理性的剖解越深入,就越背離語文教學的本質。“人文學一般并不能單純地從邏輯概念和邏輯上來解釋,而總是更多地與某種‘先于邏輯的東西’相關聯”。(5)語文在本質上強調人的情感,人的體驗,總體特征趨向于綜合整體、動態化、無規則、無序列、內隱和模糊。

          只有當科學的理性方法在人文精神的領導下,去創造人化的情感空間,才能使科學為語文所用,現代教育技術才會與語文課堂真正結合。從這個角度看,課件的空間不僅是自由的、流動的,更應該是模糊的,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唯其是動態的、模糊的,才可以不斷衍化、生成新的空間,才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神奇力量去構造氣韻流轉的人文環境,使學生透過科學的眼睛去體驗、去感悟,體驗生命的情意,感悟生活的多姿……以有限的空間喚起學生無限的求索與創造。

          這樣的空間需要利用課件來營造,但課件本身無法生成、衍化,只有在課件與教師、學生(主要是學生與課件)之間的不斷的交互、對話中,學生的思維空間才能不斷被攪動、被拓展,課堂才能有充滿活力的思想涌動。課件的生命力要靠交互來激活。這種交互一方面來自課件的交互功能,另一方面來自課堂的交互設計。前者屬于課件的設計問題,后者屬于課件的使用問題。

          對課件的使用更集中地體現了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媒體之間的關系。對于教師、學生、課件這三者的關系,可以打一個比方來說明,如果說學生是一只展翅高飛的風箏,那借以放飛的長線就是課件,風箏飛得有多遠多高,就看教師手中的長線能放多長,又如何控制。“海闊憑魚越,天高任鳥飛”,課件走入課堂后,教師并不是放棄了對課堂的控制,而是利用課件達到了更高明的控制。這種控制以給學生更多自由為目的,更有隨機性,更有創造性,也更富挑戰性。

          參考文獻:

          (1)唐玲:《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軟件》

          (2)桑新民:《技術——教育——人的發展》

          篇4

          本設計應用性比較強,設計系統可以作為生物培養液溫度監控系統,如果稍微改裝可以做熱水器溫度調節系統、實驗室溫度監控系統等等。課題主要任務是完成環境溫度檢測,利用單片機實現溫度調節并通過計算機實施溫度監控。設計后的系統具有操作方便,控制靈活等優點。

          本設計系統包括溫度傳感器,A/D轉換模塊,輸出控制模塊,數據傳輸模塊,溫度顯示模塊和溫度調節驅動電路六個部分。文中對每個部分功能、實現過程作了詳細介紹。整個系統的核心是進行溫度監控,完成了課題所有要求。

          設計要求

          控制要求

          (1)生物繁殖培養液的溫度要保證在適于細胞繁殖的溫度內,這主要在控制程序設計中考慮。溫度控制范圍為15~25,升溫、降溫階段的溫度控制精度要求為0.5度,保溫階段溫度控制精度為0.5度。

          (2)微機自動調節正常情況下,系統投入自動。

          (3)模擬手動操作當系統發生異常,投入手動操作。

          (4)微機監控功能顯示當前被控量的設定值、實際值,控制量的輸出。

          受控對象的數學模型

          生物繁殖的培養液主要用于生物的繁殖研究,而溫度是影響生物繁殖的重要因素。本系統要求長時間監視培養液的溫度,并對當前的溫度進行控制。本控制對象為生物繁殖用培養液,采用繼電器進行控制。

          系統的硬件配置

          單片機和系統總線

          單片機:PIC16F877A(PIC16F877A為美國MICORCHIP公司生產的帶A/D轉換的8位單片機)。

          顯示系統:商用計算機。

          用戶內存:256MRAM。

          系統總線:RS-232-C接口(又稱EIARS-232-C)RS232C有25條線,,分為5個功能組,包括4條數據線,11條控制線,3條定時線,7條備用線和未定義線。

          操作系統:Windows2000。

          硬件電路板的制作

          本設計中需要有2個繼電器控制溫度調節系統,2個LED用來提示串口數據指示,還有一個PIC16F877A單片機,一個Max232電平轉換器,一個有源晶體振蕩器及其電阻電容等。在確定電路的正確性,可行性之后,開始使用Protel對它進行布圖。

          Protel是一個很好用的電子制作工具,它還可以進行仿真。在畫原理圖的過程中,原理圖中的元件庫中可能找不到自己要找的元件,如PIC16F877A等,所以要自己畫元件。在畫原理圖后,選擇將元件自動編號,然后根據需要更改部分元件的編號。在定好元件編號后,使用TOOLS中的ERC進行檢查,它會提示是否有編號相同的元件等錯誤。在ERC檢查無誤后,便可以開始封裝了。同樣,部分元件的封裝在PCB庫中找不到或者是有出入,如按鍵開關,2位撥碼開關在PCB庫中找不到,所以需要自己根據元件的實際大小和相應的原理圖中引腳編號,做出正確的封裝。

          附錄1

          (1)本設計使用的部分單片機程序如下:

          #include<pic.h>

          //*************************

          voidINIT()

          {

          ADCON1=0X07;

          TRISC=0X80;

          TRISB=0X00;

          TRISD=0X00;

          RD1=0;

          RD0=0;

          TRISA=0X0f;

          TRISE=0X00;

          }

          //*************************

          #include<pic.h>

          #include"init.h"

          #include"proc.h"

          //*************************

          unsignedchari;

          unsignedintdelay;

          externunsignedchara;

          externunsignedchartemph;

          externunsignedchartempl;

          //***************************

          voidmain()

          {

          //初始化

          INIT();

          for(delay=65536;delay>0;delay--)asm("clrwdt");

          temph=0x35;

          templ=0x30;

          do

          {

          asm("clrwdt");

          PROCDIANPIN();

          RC0=0;

          RC1=0;

          }while(1);

          }

          #include<pic.h>

          #include"tranpc.h"

          //*********************

          unionadres

          {

          inty1;

          unsignedcharadre[2];

          }adresult;

          externunsignedintdelay;

          unsignedinttemp;

          unsignedinty;

          unsignedcharreceive;

          unsignedchara;

          externunsignedcharrxbuf[];

          unsignedchartemph;

          unsignedchartempl;

          externunsignedchari;

          //******************************

          voidPROCDIANPIN()

          {

          ADCON0=0X89;

          ADCON1=0X84;

          ADIF=0;

          ADGO=1;

          for(delay=0x8ff;delay>0;delay--)asm("nop");

          while(ADIF==0)

          {

          asm("clrwdt");

          }

          asm("clrwdt");

          ADIF=0;

          adresult.adre[0]=ADRESL;

          adresult.adre[1]=ADRESH;

          if((adresult.y1<=0x204)&&(adresult.y1>=0xD9))

          {

          temp=0x10;

          for(

          y=0x204;adresult.y1<=y;adresult.y1=adresult.y1+0x07)

          {

          temp++;

          if(temp==0x1a)temp=0x20;

          if(temp==0x2a)temp=0x30;

          if(temp==0x3a)temp=0x40;

          if(temp==0x4a)temp=0x50;

          if(temp==0x5a)temp=0x60;

          if(temp==0x6a)temp=0x70;

          if(temp==0x7a)temp=0x80;

          if(temp==0x8a)temp=0x90;

          if(temp==0x9a)temp=0x100;

          }

          }

          TXPC(temp);

          RC0=1;

          RXDATAS();

          if(rxbuf[0]!=0)

          {

          if((rxbuf[0]==0x10)&&(rxbuf[1]==0xff))receive=0xff;

          elseif(rxbuf[0]==0x20)

          篇5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我國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具體部署,即要在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基本實現工業化”。

          這個宏偉的發展目標必然對我國經濟的各個層面產生深遠影響。

          1.1經濟結構

          在今后15年中,預計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斷降低;第三產業增長迅速,第二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將出現先增長,后降低的趨勢。預計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為13.6%;第二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為42.9~46%;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為41%~43%,2050年51%~56%。

          1.2按名義匯率計算的GDP

          按照我國總體經濟戰略規劃,到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88萬億元RMB,2020年達到26.82萬億元RMB。兩個階段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7.1%和4.14%。需要指出,近年以過度投資拉動的超常規增長使得資本形成所積累的一系列低效率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重復建設形成的無效資本、大量庫存積壓、國際反傾銷對我國企業的打壓、企業利潤率的下降,以及高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經濟增長速度將呈下降趨勢的重要因素。

          1.3人口

          預計我國人口總規模為:2010年14億左右;2020年15億左右。

          1.4人均GDP

          人民幣的匯率政策正在調整,人民幣不再緊盯美元。因此,今后我國的GDP統計必然按照國際上通行的購買力平價(PPP)標準。如果按世界銀行的統計,我國2003年人均GDP(按PPP計算)已經達到4990美元,已經超過當年低中等收入國家水平(4320美元),這顯然是高估了。而如果參照中等收入國家購買力平價計算所得人均GDP比名義匯率計算所得高出1.9倍的比例計算,2010年和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分別達到2932和4104美元,2020年我國將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

          1.5城市化

          我國城市化水平從由1985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41.8%,城市化速度是世界同期的兩倍。但2000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47%,其中中等發達國家為50%,高收入國家為79%。從世界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率從36%提高到60%屬于加速期,因此,中國的城市化率還將不斷提高。如果按1985~2004年間城市化率的平均增長速度計算,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在50%以上。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當在60%左右(58.7%)。

          1.6房屋建設

          截至2003年底,全國城鎮房屋建筑總面積達140.91億m2,其中住宅建筑面積89.11億m2,占房屋建筑面積的比重為63.24%。

          圖1我國城鎮房屋建筑面積的增長(10億平方米)

          根據建設部小康社會居住目標,可以分析得到2010年和2020年的建筑面積。

          表1我國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發展預測

          2010年

          2020年(情景1)

          2020年(情景2)

          城市化水平%

          45%

          50%

          60%

          城鎮人口總數億

          6.3

          7.5

          9.0

          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m2

          26.5

          30

          35

          城鎮住宅建筑總面積億m2

          166.95

          225

          315

          城鎮人均公共建筑面積m2

          8.06

          10.75

          12.5

          城鎮公共建筑總面積億m2

          50.80

          80.6

          112.5

          城鎮民用建筑總面積億m2

          217.75

          305.6

          427.5

          表1中2020年的預測之一是按城市化率的低限設置的情景;而預測之二是按城市化率的高限和小康居住目標設置的情景。

          2我國空調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

          2.1住宅空調發展現狀

          我國房間空調器生產開始于1978年。1991~1993年進入了起步階段,1994~1996年步入加速發展期,1997~2003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生產量平均每年遞增24~59%。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房間空調器產業已經擁有了占世界產量一半以上的生產規模,成為名副其實的房間空調器世界第一生產大國。

          根據日本空調采暖和制冷新聞(JARN)預測,2004年全世界對房間空調器(RAC)和單元式空調機(PAC)的總需求量為5600萬臺,其中中國為2000萬臺,占36%。從圖2可以看出,中國一國的產量實際已經超過全世界的需求,我國家用空調器的產能已經過剩。

          圖2我國房間空調器產量的增長

          圖2中顯示,我國房間空調器的生產年均增長率為40.5%。而圖3中則反映了我國城市每百戶家庭房間空調器擁有量的增長情況。2002年,我國僅有10個省市百戶家庭空調器擁有量在50臺以上,而到了2003年,便增加到16個省市。增長勢頭很猛(見圖3),但年均增長率為27.04%,還是趕不上生產量的增長。

          圖3我國每百戶家庭房間空調器的擁有量(臺)

          研究發現,家庭房間空調器的擁有量與人均GDP的增長有很好的線性相關性。圖4是筆者以上海的情況分析得到的相關關系。當人均GDP達到4000~4500美元時,住宅空調得到普及(達到戶均1臺)。

          圖4每百戶家庭空調器擁有量與人均GDP之間的相關關系

          我國是世界上熱量帶最多的國家,東部地區與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相比,夏季偏熱,冬季更冷。在我國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內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我國小康社會的住宅,將從滿足生存需要實現向舒適型的轉變。良好的室內熱環境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環節。因此,住宅空調的普及是必然的趨勢。

          2.2集中空調的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制冷與空調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00年到2003年全國制冷空調行業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于我國GDP增長速度。

          表22000-2003全國集中空調主機生產量(臺/套)

          2000(銷量)

          2001

          2002

          2003

          活塞式冷水機組

          4,000

          2,517

          2,493

          4,645

          螺桿式冷水機組

          3,056

          3,910

          5,663

          8,977

          離心式冷水機組

          481

          698

          947

          1,240

          蒸汽/溫水型溴化鋰冷熱水機組

          1,194

          1,460

          1,268

          1,053

          直燃式溴化鋰冷熱水機組

          2,091

          2,385

          3,052

          2,785

          風冷式冷熱水機組

          15,000

          20,800

          26,000

          ——

          戶式集中空調用冷熱水機組

          ——

          ——

          ——

          36,372

          總計

          25,822

          31,770

          39,423

          55,072

          年平均增長速度

          28.9%

          注:2003年風冷式冷熱水機組的統計歸并在了螺桿式、活塞式冷熱水機組和戶式集中空調的冷熱水機組三項統計中。

          2000(銷量)

          2001

          2002

          2003

          組合式空調機組

          10,495

          25,853

          29,492

          36,505

          新風機組

          33,066

          77,281

          47,880

          50,602

          風機盤管機組

          684,684

          1,281,517

          1,387,072

          1,719,557

          總計

          728,245

          1,384,651

          1,464,444

          1,806,664

          年平均增長速度

          39.8%

          表32000-2003全國集中空調系統末端設備生產量(臺/套)

          根據歷年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統計數據及重點生產企業調查匯總,在1993~2003年間我國電力驅動冷水機組產量的年均增長幅度13.4%,吸收式冷水機組產量年均增長幅度16.2%,其中直燃機產量平均增長幅度高達18.7%,高于電力驅動冷水機組產量的增長幅度。總體來講,1993~2003年間我國制冷機組總產量的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

          2.3住宅空調的發展前景預測

          根據筆者的分析,每百戶城鎮居民空調器擁有量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電量這兩個因素都呈現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9928和0.9681。因此,將每百戶城鎮居民空調器擁有量作為因變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電量作為兩個自變量,可以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從而可以得到2010年我國城鎮每百戶居民空調器擁有量為125.8臺/百戶,屆時房間空調器的保有總量將達到2.33億臺。

          房間空調器的使用壽命一般不會超過10年,2000年前居民購買的房間空調器到2010年將不得不更換,若考慮這部分的設備報廢和更換數量,則2004~2010年間我國國內房間空調器的銷售總量將達到17826萬臺,平均每年銷售量為2500萬臺左右。

          當平均每戶居民房間空調器的擁有量達到一臺以上時,其購買的欲望將逐漸降低,而空調器的使用時間將延長。此時,每百戶城鎮居民房間空調器擁有量將不再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電量呈線性相關關系,筆者認為2010年后每百戶居民空調器擁有量的飽和趨勢將與總人口數量的飽和趨勢相符。因此可以預測2020年每百戶城鎮居民空調器擁有量為190臺,屆時房間空調器的保有總量將達到4.2億臺。

          2.4集中空調的發展前景預測

          對集中空調的預測采取未來能源可供量倒推的預測方法,可得到如表3的結果。

          表3我國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調制冷機組的發展預測

          2010

          2020

          一次能耗可供總量(三種情景平均值)/億噸標準煤

          21

          29

          建筑能耗所占比例

          20%[1]

          28%

          空調能耗占建筑能耗的比例

          40%[2]

          40%

          公共建筑空調系統一次能耗/億噸標準煤

          1.01

          1.81

          空調冷熱源一次能耗/億噸標準煤

          0.29

          0.521

          空調冷熱源耗電量/億kWh

          782.5

          1404.8

          空調制冷機組裝機冷量/億kW

          5.26

          10.71

          公共建筑總面積/億m2

          50.8

          80.6

          單位面積裝機冷量/W/m2

          103.6

          132.9

          燃氣空調裝機冷量所占比重

          10.0%

          15.0%

          燃氣空調裝機冷量/萬kW

          5263

          16063

          電制冷機組裝機冷量/萬kW

          47371

          91026

          直燃機保有量/臺

          29241

          89241

          電制冷機組保有量/臺

          394754

          758548

          全國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調裝機冷量總計/萬kW

          52634

          107089

          綜合以上預測結果,到2010年,我國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調總裝機冷量將達到1.5億冷噸左右,2020年總裝機冷量將增加到3.05億冷噸左右。

          3民用建筑空調的發展對能源供應的影響

          3.1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所謂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即維持建筑功能和建筑物在運行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包括照明、采暖、空調、電梯、熱水供應、烹調、家用電器以及辦公設備等的能耗。除非特別指明,現在一般提及的“建筑能耗”都是指使用能耗。

          根據某些文章和媒體的報導,2001年我國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即已達到27.5%,與當年日本的此項比例(29.2%)相差無幾。并據此得出我國建筑節能的緊迫性。

          一個國家或地區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反映了這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氣候條件、生活質量,以及建筑技術水準。發達國家在進行能源統計時,一般按照四個部門分別統計:即工業(或產業,因為在發達國家農業已經產業化)、交通(在發達國家航空、城市軌道交通和私人汽車都十分發達)、商用(辦公樓、旅館、商場、醫院、學校)和居民(住宅)。一般可以把商用和居民兩項作為建筑耗能看待。比如金融、貿易、商業和咨詢等第三產業,幾乎沒有什么工藝能耗,但對于室內環境品質的要求卻越來越高,第三產業的主要能耗形式就是建筑能耗。商用部分的能耗實際就是第三產業的能耗,即建筑能耗。因此,發達國家的耗能部門實際上就是產業、交通和建筑三大家。

          我國的能耗統計方式,并不是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做法,而是按照行業統計。如果我們把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生活消費和其他行業的能耗算作建筑能耗的話,那么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1年的建筑能耗比例只有18.2%。如果再加上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和建筑業的能耗,也只有26.9%,還是到不了27.5%。但很明顯,交通運輸的能耗帳無論如何也是算不到建筑使用能耗的頭上的。

          另一方面,歐、美和日本都是第三產業(服務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因此,它們的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除日本外都在30%以上。而我國則是一個處于工業化前期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很低。2004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41.8%,而1998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即已達到47%。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略高于30%,低于國際上同收入組別國家近20個百分點。因此,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占較高比例的外在條件并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我國經濟結構是在向重型方面轉化。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例在2002年達到頂點之后,一路下滑。而第二產業比重在經歷多年平穩發展之后,從2002年開始反彈。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鋼鐵、有色金屬、焦炭、水泥、彩電、冰箱、房間空調器等數十種產品年產量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鋼產量達到空前的27279.79萬噸。但與此同時,我國生產噸鋼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出20~30%,中國超過10%的能源被鋼鐵業“吃”掉。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國建筑能耗不可能在總能耗中占有很高比例。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我國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大致應在20%左右,其中10~13%是采暖能耗,7~10%是其他能耗。大致相當于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的水平。

          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的比例,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從宏觀經濟角度看,建筑能耗的比例越大,經濟發展就越是合理和健康。

          我國建筑用能還處在很低的水平,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以上海為例,2003年上海人均耗電量為5245kWh,是2002年經合組織(OECD)國家人均水平的65.2%,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21倍。但上海人均生活耗電量只有617.62kWh,占總耗電量的11.8%,約為同年香港人均生活(住宅)耗電量的44%。上海家庭平均人口數為2.8人,2003年上海家庭平均年用電量應為1730kWh,而1997年美國家庭平均空調用電量就達到1555kWh。因此,住宅能耗的增長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另外,我國現在的依靠低勞動力成本、高資源消耗、高資本投入、沒有附加價值的傳統制造業的經濟結構是不可持續的。我國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目前這種工業化初期落后的經濟結構中。中國要和平崛起,必須向新型工業化社會過渡,必然會像當今的發達國家一樣,產業結構的重心將從工業轉到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能源消費結構也將從工藝過程能耗轉到保持環境的建筑能耗中來。因此,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建筑使用能耗在全國總能耗中比例的增加是必然的趨勢,也是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建筑節能的目標是提高建筑物對能源直接使用的效率,用少許增加的能耗滿足大量增加的需求;同時盡量減少間接能耗和無謂的浪費,將有限的資源用到建筑使用過程中,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

          3.2民用建筑空調是形成電力尖峰負荷的主要因素

          2003年以來,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拉動下,能源和電力的需求快速增長,大部分地區出現電力供應緊張,26個省區存在不同程度的拉閘限電。盡管從2000年開始,我國僅用5年時間,發電裝機容量便從3億kW增加到4.4億kW,但能耗(電耗)增長的速度更快。從2002年到2003年,我國GDP增長9.1%,而電力消費卻增長了16.5%。

          有人把電力緊缺歸咎于我國民用建筑空調的超常規發展。這是混淆了電力和電量的概念。根據筆者在上海的調查,盡管上海住宅空調的普及率(96.8%)已經超過了美國(72%,1997),但居民使用空調的時間全年平均僅為800~900小時,也就是說,盡管空調用電開支在家庭能源開支中占了最大比例,但總體消耗的電量并不很大。這種低水平消費主要是由于我國居民經濟水平還不高。因此,在城市或地區全年電力消費的尺度上,民用建筑空調并不是“耗電大戶”,但卻是造成夏季(冬季)電力負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民用建筑空調使用的季節性、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特點,造成夏季供電峰谷差的進一步拉大,形成對電網安全的潛在威脅。圖4的尖峰負荷與最高氣溫的關系曲線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在上海,當氣溫在33℃以上時,每升高1℃,電力負荷將增加12.7萬kW(工作日)。同樣,在北京市也有非常相似的情況,當氣溫在32℃以上,每升高1℃,電力負荷增加12.9萬kW。

          日益增長的空調用電負荷已經造成了城市電網難以承受的高峰用電負荷及巨大的電力缺口(2005年估計為2500萬kW)。這種電力供需之間結構性的矛盾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2000-2003年,國內空調器銷售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47.65%,而同期我國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的增長率只有6%左右,遠遠低于房間空調器銷售量的增長速度。我國的住宅空調產品形式單一,無論是窗式、分體壁掛式還是集中式,幾乎全部是電力驅動。致使房間空調器(國內銷售)的裝機電力占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的比例已經高達10%。

          圖5北京市近年來夏季最高電力負荷和空調電力需求的增長

          從圖5可知,北京市的空調電力需求的比例逐年提高。2001年至2003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長了29%,占全社會用電總量的比重也持續攀升至17.32%。2001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電量為542739萬kWh,2003年則增至700726萬kWh,增幅高達29%。同時人均年生活用電量也大幅增長,2001年人均年生活用電483.57kWh,2003年則達到609.96kWh,增幅為26%。

          3.3民用建筑空調的能源需求預測

          根據我國電力發展規劃,可以預測,2010年全國每百戶城鎮居民空調器擁有量為125.8臺,所形成的裝機電力占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28.7%。到2020年,每百戶居民空調器擁有量將達到190臺,占全國發電裝機量的比例為37.4%。

          2004-2020年間,電驅動制冷機組的產量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41%,2010年我國電制冷機組保有量約為39.5萬臺左右,2020年將達到76萬臺。可知,從2010到2020年,我國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調的電制冷機組的裝機電力將由1.01億kW上升到1.78億kW,在全國發電機組裝機電力中的比重將從2010年的16.2%上升到2020年的19.8%。空調電力制冷機組的耗電在電力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將從2.66%上升到2.89%,由此造成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調系統用電量在電力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將由9.3%增加到10.1%。

          如果國家繼續推進當前鼓勵發展燃氣空調的政策,并假定2010年和2020年直燃機的裝機冷量分別達到當年空調機組裝機總冷量的10%和15%,則2010年,我國直燃機總保有量約為2.9萬臺,全國直燃機總的天然氣用量將達到29.6億m3,占全國天然氣總用量的2.4%;而到2020年,直燃機總保有量將達到8.9萬多臺,直燃機總的燃氣用量將進一步增加到90.3億m3,占全國天然氣總用量的3.4%(見表4)。

          表4發展燃氣空調對我國能源供應的影響預測20102020

          直燃機裝機冷量所占比重10.0%12.5%15.0%15.0%17.5%20.0%

          直燃機裝機冷量/萬kW526365797895160631874121418

          直燃機保有量/萬臺2.93.64.48.910.411.9

          電制冷機組裝機冷量/萬kW473714605544739910268834885671

          電制冷機組保有量/萬臺39.538.437.375.873.671.4

          公共建筑空調電制冷機組裝機電力/億kW1.051.020.991.781.731.68

          發電機組裝機容量/億kW6.56.56.5999

          占發電機組裝機容量比重16.2%15.7%15.3%19.8%19.2%18.7%

          公共建筑空調電制冷機組耗電量/億kWh704.2684.7665.11194.01158.91123.8

          全國總用電量/億kWh264352643526435413034130341303

          電制冷機組耗電量占全國用電總量比重2.66%2.59%2.52%2.89%2.81%2.72%

          節省的空調裝機電力/萬kW117014621754357041654760

          節省的電力投資/億元130116271952397146335295

          直燃機燃氣用量/億m3/年29.637.044.490.3105.4120.4

          全國總天然氣需求量/億m3125412541254265326532653

          直燃機天然氣用量占總用量比重2.4%2.9%3.5%3.4%4.0%4.5%

          4應對措施和政策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空調將有更大的發展。我國是世界上熱量帶最多的國家,東部地區與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相比,夏季偏熱,冬季更冷。在我國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內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當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的人均GDP在4000~4500美元時,住宅空調將普及。住宅空調將從奢侈型消費品變成普及型必需品,完全脫離“家電”屬性,成為建筑物的基礎設施之一。我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是不可持續的,第三產業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一定會逐步增加。為提高生產率,第三產業必須為建筑環境消耗能量,使用空調,夏季供冷、冬季供暖。總之,民用建筑空調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必然的需求。從現代能源管理的思想出發,不應該也不可能去抑制這種需求,而只能因勢利導,用經濟與技術手段引導人們合理消費,開源節流,盡力滿足這種需求。

          所謂“開源”,就是在提倡適度消費與節約能源的前提下,提倡民用建筑空調能源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低谷電、淡季氣和可再生能源,從時間上與空間上去挖掘“能源供應”的潛力。例如發展蓄冷技術、利用天然氣的燃氣空調、熱電冷聯供技術和分布式能源技術;同時積極研究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制冷空調技術。所謂“節流”,就是改進制冷空調產品,提高能源效率,實現環境友好。

          4.1蓄冷空調

          對蓄冷空調的電費價格體系是推進蓄冷空調技術發展的關鍵。目前大多數電力公司(或供電局)推行了分割式三段制分時電價,其中的高峰時段集中在上午8:00~11:00,以及傍晚到夜間的18:00~21:00,使辦公樓與大型商場這兩類商業建筑的空調冷負荷高峰時段(下午)被劃入了電費的平段時間。導致大部分蓄冷量在非高峰用電時段的下午釋放掉,對轉移夏季高峰用電負荷并沒有起到有效作用,而且也不能使用戶從分時電價政策中獲取最大利益。上海市從2005年夏季開始將空調負荷高峰時段13:00~15:00劃入高峰電價時段,同時對用戶的電力最大需求MD提高收費標準(30元/kW·月),這些政策都有利于蓄冷空調的推廣。

          除了峰谷電價的比值之外,低谷電價的絕對值也有很大影響。如果低谷電價能夠跌破購電成本的底線(比如降到0.20元/kWh以下),相信會極大地推動蓄冷空調的發展。而這一底線恰是某些電力公司前幾年在電力富余時推銷電鍋爐和電采暖的促銷價。

          2004年,我國已經批準開工的電站項目達6110萬千瓦。以每kW電站投資6000~7000元計算,需要投資4000億元。如果少建10%,就可以節省400億元,再將其中的10%即40億元投入對蓄冷空調的補貼(200元/kW),可以轉移2000萬kW空調高峰冷負荷。理想情況下可以轉移電力負荷600萬kW,恰好相當于少建10%的電廠。這樣,電力部門實際節約了投資360億元。而用戶除了這部分補貼,還要投入160億元去建設2000萬kW的蓄冷裝置。但因為有了補貼,用戶可以較快地在3~4年時間里從分時電價的差價中回收這部分投資。實現電力公司和用戶的雙贏。

          4.2燃氣空調

          影響燃氣空調發展的瓶頸是天然氣價格。制訂燃氣空調用氣價格的依據,應該是使燃氣空調的壽命周期成本能與電力空調持平或略低,從而使用戶能實實在在地受益,也才能鼓勵用戶使用燃氣空調。定義電力與天然氣的比價:

          這一比價越大,表明燃氣空調的年度等額壽命周期成本與電力空調相比,經濟性越好。國際上電力與天然氣比價一般約為4:1左右,但我國長期以來該比價偏低,因而制約了燃氣空調市場的開發。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初,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出現天然氣供不應求的局面。據統計,2004年北京市共消耗天然氣25.4億m3,2005年預計將消耗33億m3,超過市政府30億m3的預算,也超過了陜京管線28億m3的供給量。上海市預計2005年的天然氣使用量將達到20億m3,但目前落實的氣源僅16億m3(其中包括西氣10億m3和東海氣田6億m3)。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北京和上海均開始限制冬季天然氣鍋爐的發展。但是,對任何一個燃氣空調用戶,不可能只在夏季用天然氣供冷而不在冬季用天然氣采暖。從總量來說,發展燃氣空調用戶可以起到填平夏季天然氣低谷的作用,但同時還會增加冬季天然氣的高峰。因此,需要研究天然氣冬季的削峰措施。燃氣供應部門,要研究夏季儲氣措施和冬季可中斷用戶的政策。而暖通空調行業,也要研究季節蓄能的燃氣熱泵技術以及能燃用水煤漿和煤層氣的直燃機技術。

          4.3熱電冷聯供

          在阻礙建筑熱電冷聯供技術在我國發展的諸多政策問題中,最突出的是多余電力上網的問題。因為用戶所需要的熱量/冷量與用電量是隨著季節、氣候甚至白天與夜晚等因素隨時在變化,而建筑熱電冷聯產設備一經確定之后,其正常運行時的供熱/供冷量與發電量的比例(即熱電比)是大致不變的,所以總是會有富余的電能或者熱能產生。為了解決多余電力的問題,最簡單、最直接的解決方案就是允許分布發電的多余電力上網。

          根據我國目前實行的《供電營業規則》,如果電力用戶自行發電需要并網,其并網的發電機組必須接受電網的統一調度,而且熱電冷聯產系統的上網電價要采用競價上網方式,沒有任何優惠。建議將分布式能源電力上網按“綠電”看待。參照對風力發電的優惠政策,電網收購價應在0.40元/kWh以上。

          阻礙建筑熱電冷聯產發展的另一個政策問題是天然氣的價格。與上節“發展燃氣空調的政策建議”相仿,各地應根據當地電價,將電力/天然氣比價調整到4.9:1左右。

          目前,各種建筑熱電冷聯產的原動機設備國內基本上都不能夠生產,完全依賴進口,因此實現熱電冷聯產的一次投資很大。建議對建筑熱電冷聯產系統的投資者做政策性投資補貼,該補貼相當于設備投資的10%左右,使得熱電冷聯產系統的等額年度壽命周期成本能夠與常規空調冷熱源相比。

          從中期發展來看,應積極發展利用燃料電池的建筑或區域熱電冷聯產系統。燃料電池的應用主要有兩種方式:①移動式(作為汽車動力);②固定式(又稱“站式”,用于樓宇熱電冷聯供)。我國目前把主要的研發力量投入到前者。但燃料電池汽車由于一些技術瓶頸,難以在短時間內普及。而建筑熱電冷聯供所使用的燃料電池是將天然氣改質制氫,不需要直接利用氫氣;由于是固定式(站式)使用,省去了許多移動式應用中的麻煩(例如對體積、重量的限制)。所以,燃料電池作為分布式能源應用,相對更容易形成商業化。建議優先發展利用燃料電池的建筑熱電冷聯供技術,盡快建成一批示范性工程,應用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項目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項目中。

          4.4選擇較高能效等級的空調設備

          作為重要的“節流”措施,我國經濟發達、資源缺乏的城市,可在2005年開始實施的《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12021.3-2004)》、《單元式空氣調節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19576-2004)》和《冷水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GB19577-2004)》等三個標準中,選擇較高的能效等級作為市場準入條件。

          根據測算,上海市如果對冷水機組采用比我國《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中的強制性標準提高一個等級,可以產生很好的節電降峰的效益。僅每年新增的冷水機組便可以降低電力峰荷需求6~8萬kW,用戶也可因此減少電費14%左右。以平均電價按0.75元/kWh計算,每年可以節約電費2800~3600萬元。

          5結論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房間空調器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水機組市場。我國又是世界上房屋建筑建設規模最大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到2015年,全世界新建筑的一半將出現在中國;中國城市商用和居住建筑中的一半將是在2000年后建造的。因此,我國民用建筑空調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當前我國的能源緊缺,確實是對制冷空調業的嚴峻挑戰,但同時也是推進制冷空調行業科學、健康、協調、持續發展,使中國從制冷空調大國發展成為制冷空調強國的最好機遇。

          篇6

          1.1城市區域形成.—城市區域化城市是區域發展的動力源,畢業論文即其節點區。隨著城市發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功能性作用逐漸凸顯,經濟力量與行政力最的耦合加快了城市化進程[1],同時,現達的交通網絡和通訊手段使城市和區域之間聯系更為緊密,使城市區域化成為可能。

          城市區域化是區域發展的主要特征和目標,是一種廣泛而復雜的地域過程。城市區域化的本質是城市一區域聯系的加強,使城市一區域經濟、空間一體化。隨著城市生產與消費高度集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范圍擴展,程度加深,使區域形態由平面趨向于立體,區域的運行因子更加多維化.運行方式更加復雜化.城市發展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應凸現。

          1.2城市區城的概念拼析

          經濟全球化使全球城市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碩士論文而地方化又直接導致了區域城市的協作。這種競爭與協作共同塑造了新的城市景觀岡.從而促使城市與區域組成一個復雜的城市區域系統。城市區域是城市區域化和區域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國內外對“城市區域”的研究,在空間上包括城鎮密集區、城市群(體)、(大)都市區等不同層次。筆者指的城市區域是以城市體系為骨架,以中心城市為依托,與具有經濟關聯的和經濟輻射的腹地城鎮共同構成在產業發展、空間協調等方面具有緊密聯系、互相協作的空間網絡地域。

          這一城市區域概念與國內外研究的都市區概念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從地理范圍來看,“城市區域”比單核心的“都市區”要大,與“大都市區”的概念表述較為接近;從功能聯系上看,城市區域更強調對區域化、一體化趨勢的動態判段。

          1.3城市區城空間結構的內涵界定

          城市區域中每一事物、客體及其相互間產生的運動現象,都會形成一種空間態勢,它們在整體中的結合關系便產生一種多重空間[3]。而對各類空間的考察分析,則強調空間結構中各

          功能單元間的關聯性,也強調各單元動態序列的空間變化。

          筆者認為,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是在特定的發展環境下,各功能單元(經濟活動、城鎮等)在城市區域內的空間分布狀態,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間地域系統和空間組織形式,它是在長期經濟發展與要素流動過程中人類活動和區位選擇的結果。

          城市區城空間結構具有整體性、有序性、時滯性、動態性等特征。區域內各個空間單元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集合體。區域空間結構是在多種約束下的有序,其結構的形成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且城市區域空間結構與經濟發展速度相比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在相對時間內,它表示一種靜態結構,在較長時期內,則表示出一種動態的地域演化過程。

          2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系統演化

          2.,城市區城空間結構的模式演化

          通過對國內外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模式的系統分析,職稱論文可以發現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模式一般呈現出由單核極化模式一雙核整合模式、多核網絡模式的空間組合演化過程。

          2.1.1單核極化模式

          單核極化模式空間結構是在城市區域范圍內以一個中心城市為單一核心、集成城內外各種要素于中心城市的核心區、并與第二位城市存在較大差異的空間結構類型(圖1)。并且,中心城市往往是區域的政治經濟中心、管理決策中心、商務中心和研發中心。

          在單核發育的初級階段,主要以空間極化狀態主導,促使區城內外各要素向城市區域單核集聚,功能僅輻射區域范圍之內;在成長階段,得到強化的單核繼續極化區域內外的要素,但是功能輻射開始超出自身區域而服務于區域,輻射效應開始超過極化效應,逐步提升了單核的區域功能。

          2.1.2雙核整合模式

          雙核整合空間結構模式是在城市區城內.以近域內已經存在的兩個中心城市或者遠期有可能發展形成兩個都市區為雙核、整合互補性資源和共享性資源而形成的地域空間結構類型(圖1)。從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形成發展的全過程來看,對于整體發展水平較快的單核城市區域的空間組合,比較容易發育形成雙核整合型的城市區域空間結構。

          雙核整合模式是城市區域地域空間結構系統成長時期的過渡性空間地域組合類型。英語論文在工業經濟時期,由于資源開發利用方向的轉變,導致了新工業城市的誕生,這是出現雙核、多核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雙核整合型空間地域組合類型向高一級空間結構跨越,則有兩種可能:一是雙核整合型得到了強化;二是雙核整合型得到了補充和發展,形成了多核空間結構系統。

          2.1.3多核網絡模式

          多核網絡模式空間結構是在城市區域內存在多個(兩個以上)中心城市、并有發達經濟區以及完善有序的城鎮群落系統作為支撐的地域空間結構類型(圖1)。多核網絡模式是工業化中后期的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系統形成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空間結構系統成熟階段的空間地域組合形式。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大城市之間開展更加廣泛的技術合作與信息交流,使區域空間結構系統聯系和組合形態發生變化,區域空間單元形成了多中心、多層次的網絡化發展模式。中心城市的擴散效應表現在區域經濟的增長以及空間結構的變化上,當地域鄰近的中心城市輻射空間范圍出現相互重盛時,必然會走向多核協調與城鎮群落一體化融合的空間發展方向氣

          2.2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態演變

          通過對典型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形態的考察,可以總結出空間結構大體呈現出由放射長廊形態—多軸線引導形態一同心圓圈層形態*反磁力中心組合形態的演化過程。而在特定的地城

          背景下發育的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形態,可能是上述形態模式的組合或衍生[5]。

          2.2.1放射長廊形態

          放射長廊型的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組合形態,一般是由于城市區域中心城市沿某種地理要素擴展.如交通道路、河流以及海岸等,城市區域的城鎮呈“串珠”狀發展形態(圖2)。中心城市向外集中發展,形成放射走廊地帶,城市區域內城鎮沿長廊間隔分布,長廊之間為楔形開敞空間。這種模式的城市區域,要素流動集中發生在中心城市與各個城鎮之間。

          放射長廊空間結構形態的形成得益于現代高速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交通、河流以及海岸成為城市區域的主要通道和發展“骨架”,也是決定城市區域中城鎮之間的“距離”,而城市

          區域空間的基礎設施可以沿放射長廊布局。同時,要素資源在放射長廊進行空間流動—集聚與擴散,醫學論文并將原有的城鎮聯系起來,從而促進放射長廊空間結構形態的形成與發展。

          2.2.2軸線引導形態

          軸線引導型空間結構形態是在城市區域內以主要交通基礎設施為軸線呈輻射狀擴展,空間城鎮群體的構成形態為放射珠串狀(圖2)。這是空間結構不穩定的空間形態,其進一步向心發展將形成圈層型形態。軸線引導空間結構形成的前提條件是城市區域的中心城市已經具有若干條對外交通通道,并且中心城市的向心集聚發展已經形成了高負荷、低效能的負面效應。

          軸線引導模式的形成機理體現在以下方面:①此類模式形成于城市區域一體化發育初期,城市職能是一種均質的“溢出”;②因為軸線方向具有交通的便捷性,使城市發展沿著軸線方向的擴展速度較快;③城市不同方向城鎮的資源察賦、產業發展特色突出,使得城市職能擴散具有很大的空間方向異質性,導致各擴展軸線的功能趨向于適宜性布局,在整體形態上趨于多向生長。

          2.2.3同心圓圈層形態

          這種形態的城市區域,中心城市處于城市區域內城鎮群體空間的中心位置,中心城市環繞著多個均質圈層,城市區域空間向各個方向發展。而其他城鎮則根據發展階段的變化在離中心城市不同距離的縱深位置呈同心圓狀分布(圖2)。在城市區域中,中心城市的圈層化空間拓展與布局是伴隨著城市發展規模的擴大、功能的增強而不斷進行著的。在圈層布局的墓礎上,出現了許多次級中心城市,依其與中心城市和所在區域的聯系密切程度,形成了次一級的交通中心。圍繞著這些中心,次一級的工業、服務業等獲得了發展,從而完善次一級中心城市的功能。依此類推,在城市區域空間范圍內,各城鎮依托與中心城市的區位臨接程度以及經濟聯系程度呈現同心圓圈層分布形態。

          2.2.4反磁力組合形態

          反磁力空間組合模式是在離中心城市一定距離處集中培育一個與中心城市引力相抗衡的城市反磁力中心(圖2)。這種空間結構模式是在城市區域的中心城市之外另辟新城,這種不連續的空間作用方式在空間形態的演變中是由從不連續演化通過相互吸引又發展為連續的過程。

          產生跳躍式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心城市由于要素的過度集聚,產生交通擁擠,城市空間因土地稀缺而無法擴展,由此產生了集聚不經濟。而為了有效地減弱中心城市的絕對凝聚作用,需要培育B(第二位)城市,從而促進城市區域空間形態與環境的整體優化[6]。

          2.3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功能演進

          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功能是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由于城市區域所處的發育階段的不同,則呈現出不同的功能,依據空間結構構成要素的多樣性及其高度交織程度的不同使其衍生出指示功能、組織功能、優化功能和載體功能。

          2.31指示功能

          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直接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其對區域整體發展程度和質量具有指示功能。區域經濟越發達.區域城市化水平越高,區域城鎮密度也越大、空間結構發育水平也越高。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農業社會.經濟發展非常緩慢,城鎮之間聯系松散,此時區域內的城鎮未形成空間結構。進入工業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快,城鎮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產生,同時也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中心城市是城市區域內創新要素高度聚集的空間地域,其創新功能是區域空間結構中最強的,因此,中心城市的創新功能是衡量城市區域功能等級以及整體發育水平的核心體現。

          2.3.2組織功能

          組織功能是城市區域通過空間結構這一組合形式,把城市區域內的城鎮、交通、能源等經濟要素連接起來,使各種經濟活動在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框架內進行。如隨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擴散功能對于區域發展起到日益重要的推動作用。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促進中心城市與周圍地區資源、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及區域要素的整合,為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系統的整體發展奠定基礎,充分提高城市一區域發展要素的利用效率。

          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完善,其組織功能也不斷增強,從而促進中心城市區域支撐度的增強。通過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系統的建立,中心城市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張,整體功能也進一步放大從而使中心城市在區域中的核心帶動作用也越來越強大。

          2.3.3優化功能

          優化功能是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具有使區域經濟效應最大化的作用,合理的城市區域空間結構能夠實現區域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完善,使區城獲得滿意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通過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完善.將促使中心城市日益嚴重的“城市病”問題得到緩解。通過近域城鎮發育水平的增強,將促使中心城市產業等功能得到有效疏散,從而使大城市“消腫”;同時,墓礎設施空間結構系統的建設也將促進區域基礎設施網絡的形成,既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區域的伸展,又大幅度提高基礎設施綜合利用效率,優化區域空間結構的空間支撐功能。并且,城市區域生態空間結構的形成將有利于區域生態環境整治,優化城市區域的空間整體生態功能。

          2.3.4載體功能

          當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發育到較高階段后,其調整與優化將為城市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起到日益強大的空間載體支撐。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有利于中心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它可以為實施中心城市“退二進三”的城市用地調整戰略提供發展空間,為中心城市!換發展新興產業提供空間支撐。

          城市區域的空間結構的整合強調地區內城鎮發展的互補性和城鎮職能共享,同時突出個性特點,主要表現在城鎮職能互補、產業互補、資源互補、重大基礎設施的共建和共享。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整合強調內部各城市之間的優化組合。在日益竟爭激烈的環境下,空間結構載體功能的發揮將避免重復與浪費,從而加強組合城市的整體實力以參與更大范圍的競爭。

          3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的驅動機制

          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和演化是城市區域內部、外部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質空間反映。這一過程的實現需要有動力的牽引,各種動力在相互作用之后的輻合力體現為區域空間結構的重組或擴展。總的來看,導致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和演化的力量主要包括資源環境及其地域組合、科技進步、要素集聚與擴散、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制度與規劃引導等方面。

          3.1資派環境的空間約柬

          3.1.1自然環境條件制約

          自然環境條件是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形成發育的物質基質,也是空間系統運動的自然動力因素。在自然環境條件系統中,對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地貌、地形和水文等條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地域空間層次,這些自然環境條件對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存在較大差異。一般來說,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組合分布,直接影響著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形態的發育。平原地區城市區域的空間結構形態表現為團塊狀(如北京市),山地丘陵地區城市區域的空間結構形態表現為分散組團狀(如重慶市),而沿海地區城市區域的空間結構形態上表現為帶狀(如大連市)等。

          自然環境對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的作用途徑主要是影響城市區域的產業空間分布。光、水、土等自然條件影響一產空間分布,而地形、地勢以及氣候條件的適宜性影響著工業布局;同樣,河流、氣溫等條件影響房地產、生態旅游等三產空間分布。城市區域產業空間布局的形成,將推動區域要家以及經濟活動的集聚與擴散,從而驅動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

          3.1.2資源稟賦及其地域組合

          資源稟賦及其地域組合是城市發育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城市區域空間單元相互作用的基礎性動力。資源分布范圍廣、相互組合良好、位置和交通條件好的地域,便于資

          源的開發利用,有利于城市區位的選擇,進而會促使城市及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和演變,并帶動其周圍地區經濟的發展,使城市區域空間單元相互作用的強度進一步增強。

          區域內自然資源要素是城市迅速發展和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的前提條件,同時,資源的地域分布狀態也影響著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資源集賦的不同,導致不同資源開發利用的區位指向存在很大差異,從而影響著城市區域形成發展的空間結構類型。如我國東北地區依托煤炭、鐵礦等資源的開發,在鐵路及沿海港口形成了一批近代城市,如鞍山、撫順、大慶等城市,同時,特殊的資源地域組合也促進了東北地區特色城市體系的形成,東北多數城鎮都是在資源開發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交通通道建設的區位選擇也由資源案斌與組合差異決定。由此可見,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其組合開發是區域空間結構形成的基礎性動力。

          3.2技術進步的支雄效應

          3.2.1交通技術的創新驅動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技術進步在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其中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改變粉城市空間拓展的方向。城市區域空間結構變化的主要影響因家是空間地域的聯系關系與作用程度,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地域的空間可達性。在交通技術不斷創新的背景下,空間可達性隨交通技術的創新而變化,在某一特定時間,交通網絡的結構和功能的提升將促進城市區域空間單元之間交往的便捷程度的提高,即交通技術創新決定了區域的空間可達性。

          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在交通技術創新背景下,始終遵循由單一化向復雜化轉變的增長方式。新技術支撐下的新型交通通道牽引人口、工業向遠離中心的方向與城鎮發展,隨著發展軸的極化及其不均勻分布,原有的環狀空間擴展格局被打破,代之以軸線模式以及網狀模式等空間結構形式。隨著城市區域交通網絡的不斷分異,主要放射線間可達性較差區域不斷得到填充,地域活動的均質性逐漸形成,表現在空間形態上,極化結構、軸線結構消失,城市區域空間一體化格局日益形成。

          3.2.2信息技術的作用機制

          信息技術作為對空間結構的作用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門:①聯動效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城市區域的發展呈,現一種聯同共進的趨勢,在城市區域空間上表現為信息空間的擴展與城市區域空間延伸的復合。現代信息通道的布局建設主要集中在交通發達的城市及連接各城市的交通走廊;②衍生效應。信息技術的進步會不斷促進城市及其區域經濟的發展。如移動通訊的發展使城市之間的空間聯系變得更有吸引力,促進城市與輻射區域以及各城市之間經濟交往日益緊密,從而強化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整體效應的發揮。

          信息技術創新對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的作用方式,主要表現在促進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分散與集中。信息技術使以大集聚為特征的傳統都市模式得以改變,城市郊區以及中心城市附近特色城鎮的吸引力不斷上升,促使中心城市功能實現大規模的空間梯度轉移,進而推動城市規模的擴大化。同時,由于通訊和交通方式的進步,將促使區域內其它城鎮也將依托其自身的優勢承擔不同的區域功能,城鎮之間的聯系將更為密切,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將由單一中心向多中心結構演化。

          經濟效應的推動下,聯系密切而且接受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便利的“優區位”地區城市之間以及相互輻射區域之間將形成的互動整合發展的態勢。依托交通通道的載體作用,城市區域空間單元之間會逐漸實現社會、經濟、文化的整合,進而推動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不斷演化。

          當集聚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將會出現集聚不經濟,此時擴散效應將逐漸發揮其重要作用。隨著擴散效應的不斷增強,城市區域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將呈現出合理化的空間流動,長期的要素與產業的擴散會強化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進而會促進城市區域其它功能空間以及各城鎮整體發展質量的提高,從而帶動城市區域空間單元網絡化聯系的形成與作用強度的提高。

          3.3要素集聚一擴散機制

          3.3.1集聚一擴散的作用方式

          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與演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整合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包含了要素的空間聚集,而且還包含了要素的空間擴散,它是空間聚集和空間擴散這兩種運動形式的藕合。城市區域空間單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主要內容是人口、資源、資金等.這些要素的集聚與擴散過程就是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與演變過程,要素的集聚與擴散影響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整體功能。

          城市區域空間的集聚與擴散是經濟和人口分布的空間動態變化傾向。但這一過程相當復雜,往往在集聚過程中有擴散,在擴散過程中有集聚,其主要傾向因地因時而異,并隨一定條件的變化而相互轉化,而且由集聚或擴散過程所引起的空間密度、形態和結構方面的具體變化也呈現出多樣化。集聚的發展和高度的集聚化,會導致集聚的擴散。因此,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發育程度直接受制于“集聚力”和“擴散力”。而這兩種力的強弱與要素的空間集聚與擴散強度密切相關。

          3.3.2集聚一擴散的作用效應

          要素的空間集聚與擴散將引起區域空間發展重心的轉移,造成地區空間極化的重構和區域內部關聯及區際聯系的序列重組。集聚經濟的形成和變動是由微觀主體(居民、廠商)和其他有關的社會經濟要素在城市區域空間配置所決定的,在集聚

          3.4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

          3.4.1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模式

          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方式是城市區域空間地域擴展在社會經濟系統運動上的外在表現法則,是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的直接動力。產業經濟增長的速度、規模、方式等則直接影響著城市區域的空間地域擴展的速度、規模、方式等,進而對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產生重大影響。

          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產業形態對特定歷史時期的城市區域空間地域擴展與空間結構演化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農業經濟社會.由于產業經濟增長總量較小,關聯性弱,所以,對城市區域空間地域擴展的推動力量就弱,空間結構演進較慢;在工業經濟社會,以資源為依托的大工業經濟增長總t較大,關聯性強,所以,空間地域擴展規模較大,空間結構演化速度也較快;而在信息經濟社會,以知識信息資源為依托的現代產業系統,對區域空間地域擴展的推動力更強,出現了網絡化空間結構趨勢,從而推動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更新和重塑.加速了城市區域的整合演化進程[8]。

          3.4.2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機理

          產業結構整合化驅動城市區域空間結構重組。產業結構整合化是產業要素、部門結構重組、一體化發展過程,產業結構整合化將促進產業的聚集與規模效應的發揮,進而促進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功能的調整與優化。城市區域空間單元以產業聯系為紐帶,通過空間政策調整在城市區域內發展成職能相對突出的空間組團,形成主核帶動下的多中心城市區域空間格局。

          產業結構知識化驅動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留學生論文產業結構知識化,就是建立區內相互依存的產業聯系體系,形成一種“技術生物鏈”,[9]。對于城市區域己有的產業發展重視相關產業的網絡體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業密切配合、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城市區域空間布局網絡體系。同時,現代新型產業的柔性生產方式,拓寬了中心城市的空間輻射范圍,而“硅谷”型衛星城鎮是城市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空間區位的主要選擇。由此可見.現代產業的空間擴散強化了城市區域節點城市間合理化的功能布局,進而促進了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

          3.5制度創斷與規劃引導

          3.5.1制度創新機制

          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是由市場擔綱主導的過程,但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還無法排除政府的作用。政府通過區域范圍統一的制度建設,保證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使城市區域經濟保持常態運行,從而對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演化產生重大影響,如對城市區域空間土地制度的統一建設,城市區域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使區城各項功能空間逐漸按地價合理安排,從而使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發生重組并形成城市新區或新型城市。

          城市區域的制度創新使城市一區域之間的要素轉移更加順暢,使城市區域空間單元間的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得以順利進行,加速空間協調發展。城市區域統一的制度建設,將加速城市與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提高區域整體發展水平,為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優化提供支撐。同時制度與文化融合將有利于城市區域空間管治與協調,實現區域的整合發展,進而促進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有序演變。

          3.5.2規劃引導機制

          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發展是一個自組織的演化過程[10]。氣但在這個過程中,也離不開人為的調控與引導。而空間結構調控主要是通過城市區域的規劃和管理來實現。規劃指向主要是離心化與向心化相結合的引導。在城市區域,規劃要求強化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包括城市區域各級中心、次中心的規劃布局協調等,產業與基礎設施網絡等在城市區域內部地域空間上實現合理配置,進而促進城市區域空間布局的優化調整。

          規劃引導對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完善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對歐美一些國家城市區域發展過程的考察發現,這些國家針對區城空間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對城市區域采取了一系列規劃調控,如開展區域規劃等,對于強核心的城市區城,主要采用“分散化集中型”等形式來構建城市區域空間發展框架,如莫斯科城市區域的空間規劃,通過規劃新的次級中心和開敞空間,促進了單核心向多核心的空間結構轉變,進而促使城市區域空間結構達到一個新的平衡。

          綜上所述,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形成與演化,工作總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作用機制模式如圖4。

          4結語

          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研究主要是從空間的角度探索城市形態和城市區域空間網絡組織以及空間結構的增長原理。筆者認為,城市區域空間結構是由于區域內的各個城鎮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所形成的城鎮空間分布形式,其形成和演化是城市區域內外部各種力量禍合的物質空間反映。

          雖然城市區域空間研究受到學術界及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并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研究工作,但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使實踐工作帶有較大的盲目性。通過對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演化路徑進行系統研究,并總結空間結構演化的驅動機制模式.將會為城市區域空間系統研究提供一種新視角。同時,對指導新時期城市區域空間結構優化的規劃實踐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當然,為了保障城市區域空間結構的有序演進及其功能的不斷增強,還應該強化對空間結構的調控,根據城市區域空間要素單元相互作用的階段和狀態,通過利益機制,采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對城市區域空間地域系統運動進行有目的性的干預和影響,以實現空間結構要家與系統的有機輛合、結構與功能的相互促進、階段與狀態的高度統一,使之最終按照城市區域空間結構變化運動的客觀規律演進。

          參考文獻

          [l]李誠固等.我國城市化與產業結構演變的互動變化趁勢研究[J]人文地理,2004.50~54

          [2]陳修箱.空間結構重構的效應及地域性策略[J].時經科學,2003[6]:39~42

          [3]段漢明.西安城市地城空間結構發展框架和發展機制[J].地理研究,2002[5]:627~634.

          [4]份傳新.大都市區形成演化機理與調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142一146.

          [5]陳修箱.區城空間結構重組:理論基礎、動力機制及其實現[J].經濟地理,2003(4):445一450.

          [6]鉀艷麗.東北地區城市空間形態研究田[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論丈,2004,166~171.

          [7]媒士謀等.中國城市樣[M].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41~42.

          篇7

          我公司有許多高噪聲車間和動力站房,室內噪聲嚴重超標。為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從1995年開始,在水箱廠、車廂廠、總裝廠、車橋廠、底盤零件廠等單位的空壓站、制冷站廣泛采用了巖棉空間吸聲體作吸聲材料,成功地治理了這些場所的室內噪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高噪聲站房室內噪聲的產生及危害分析

          制冷機、空壓機在運行中,有主機的轉子高速回轉時產生的氣流性噪聲(亦即空氣動力噪聲)、電機噪聲、節流閥噪聲以及其他輔助設備噪聲;配套水泵及電機噪聲。

          這些噪聲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站房內,而站房內墻為反射性能很強的水泥墻面、頂棚和水泥地面。設備發出的噪聲在這些物體表面多次反射的結果,使室內的噪聲級提高了。

          下面是某廠空壓站站房內的實測噪聲數據和實測頻譜圖。空壓站的噪聲危害主要集中在中高頻上,因此對人的聽覺和現場的作業環境有較大的影響。

          表1:某廠空壓站站房內的實測噪聲數據和實測頻譜圖

          頻率(HZ)63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A聲級dB(A)

          dB(A)899194969592948995.5

          噪聲可以引起耳聾。在強噪聲下暴露一段時間后,會引起一定的聽覺疲勞,聽力變遲鈍,經休息后可以恢復。但是如果長期在強噪聲下工作,聽覺疲勞就不能復原,內耳聽覺器官發生病變,導致噪聲性耳聾,也叫職業性聽力損失。

          噪聲使人煩惱、精神不易集中,影響工作效率,妨礙休息和睡眠等。在強噪聲下,還容易掩蓋交談和危險警報信號,分散人們注意力,發生工傷事故。在強噪聲的影響下可能誘發一些疾病。已經發現,長期強噪聲下工作的工人,除了耳聾外,還有頭暈、頭痛、神經衰弱、消化不良等癥狀,從而引發高血壓和心血管病。更強的噪聲刺激內耳腔前庭,使人頭暈目眩、惡心、嘔吐、還引起眼球振動,視覺模糊,呼吸、脈搏、血壓等發生波動。

          二、巖棉空間吸聲體應用技術分析

          2.1巖棉空間吸聲體應用原理

          對于一個需要吸聲的建筑物內部,它的聲學狀況不僅僅取決于所有的材料吸聲系數大小,而且還與吸聲材料的面積直接有關,因此,人們引出了吸聲量的概念,它是吸聲系數a與材料面積s的乘積,用A來表示,由此可見,采用吸聲系數高的材料,就可以用盡量少的材料來達到預定的聲學要求,節約造價。

          巖棉空間吸聲體是一種懸掛式的吸聲結構,如圖2所示。

          由于兩面吸聲作用,空間吸聲體的系數往往大于1,尤其以中高頻吸聲效率提高更為顯著,因此,常能以數量不多的空間吸聲體達到通常整片滿鋪吸聲材料的聲學效果。當然,由于聲學現象很復雜,因此空間吸聲體的吸聲系數并不是簡單的單面吸聲系數的二倍。

          空間吸聲體的制作和安裝都很方便,特別適合于已建成而存在聲學缺陷的建筑物,如廳堂音質混濁不清或工廠車間中噪聲過高而又無法隔絕時。空間吸聲體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降低室內的混響噪聲,室內安裝空間吸聲體后降噪量的計算公式是:

          dB(A)

          --降噪量dB(A)

          A2—安裝空間吸聲體后室內吸聲量(M2)

          A1--安裝空間吸聲體前室內吸聲量(M2)

          上式中L是降噪量(分貝),A1、A2分別是加空間吸聲體前后的室內總吸聲量(M2)。

          2.2巖棉空間吸聲體設計原則

          巖棉空間吸聲體采用不同的布置方法和組合方式,其吸聲性能有較大差異,我們在多年的治理實踐中反復摸索,并經過大量實驗,篩選出平板型和豎板型兩類標準組合方式。下面就這兩種吸聲體在設計和選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談談體會:

          ①吸聲特性的選擇

          在噪聲控制中,要對噪聲突出的頻帶首先降低,因此,選擇巖棉空間吸聲體時首先要仔細考慮其各頻帶的吸聲特性。

          巖棉空間吸聲體的特點是中高頻吸聲系很高的一般均在0.8左右,而低頻聲系數較低,一般在0.2左右。因此我們把提高巖棉空間吸聲體低頻吸聲性能作為一個重點進行反復試驗。最終試驗發現,吊高在室內凈高1/7至1/5時吸聲體的中低頻吸聲性能比較好,符合寬頻帶吸聲體的設計要求。

          ②懸掛率

          對于一定材料的空間吸聲體,吸聲材料面積與室內平面面積之比稱為懸掛率。試驗發現此值為40-50%就可以達到吸聲材料滿鋪平頂的聲學效果,工程設計中懸掛率最好在此范圍內,若懸掛率超出此值很多,則失去了空間吸聲體節約材料的優點。

          ③面層的使用

          在不同場合,巖棉空間吸聲體應采用不同的面層,實驗表明:鋼板網、鋁板網、農用透氣薄膜、玻璃纖維薄氈、裝飾布等飾面都對巖棉板本身的吸聲性能影響不大。但是,油漆,較厚的塑料薄膜、密實的裝飾布都對吸聲體的聲性能有顯著的影響,應避免采用。

          需要指出的是,各種金屬穿孔板的穿孔率大于10%時,基本上只起裝飾作用,對吸聲體的吸聲性能影響不大;而小于10%時,就對吸聲性能有影響,主要表現在使吸聲體的高頻吸聲性能下降。因此,應當盡量避免使用低穿孔率面板。

          下圖是某廠空壓站安裝“平板型和豎板型”巖棉空間吸聲體后的降噪效果。

          表2:某廠空壓站站房內安裝巖棉空間吸聲體后的降噪效果(倍頻程)

          頻率(HZ)63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A聲級dB(A)

          治理前899194969592948995.5

          治理后879087888689868089.0

          從以上數據的測試和分析可以看出,平板型和豎板型結合的巖棉空間吸聲體對250HZ、500HZ、1000HZ段的吸聲效果非常顯著。250(HZ)段降噪7.0dB(A);500(HZ)段降噪8.0dB(A);1000(HZ)段降噪9.0dB(A);2000(HZ)段降噪3.0dB(A)。對這類噪聲的峰值進行了有效削減。實測后,站房內A聲級噪聲降低到89.0dB(A)。降噪量達到6.5dB(A)。

          根據實驗室中實驗和其他單位工程實踐,利用空間吸聲體大致可使室內聲級降低6-10分貝。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公司巖棉空間吸聲體的實際使用效果,達到了這一預期指標。

          由聲學原理可知,若噪聲降低了解情況了3分貝,相當于聲能減少一半,若噪聲降低10分貝,則相當于聲能減少90%,而噪聲響度降低50%。所以雖然從降噪量上看,只有6個分貝,但是,噪聲的能量削減了70%以上,在這一聲環境內的人體感觀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三、巖棉吸聲體在我公司應用實例

          巖棉空間吸聲體在我公司的動力站房室內噪聲治理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實際使用效果顯著,平均降噪量在6.0dB(A)左右。大幅度改善了站房內的聲學質量,改善了現場運行操作人員的工作環境。

          3.1泵業公司空壓站站房內噪聲治理

          該站房由東西兩個連在一起的站房組成,站房內涉及到噪聲設備的面積分別為120平方米和180平方米,噪聲高達95.5dB(A),職工在站房內累計工作時間不超過2小時,職工反映強烈。

          在治理實踐中,考慮到該站房層高較低(6米),所以在頂部采用平板式巖棉空間吸聲體,板后間隙0.8米。墻面采用豎板型巖棉空間吸聲體,4.5度傾斜安裝。其中頂部巖棉空間吸聲體面積約為140平方米,頂部滿鋪率為46.0%;墻面傾斜安裝巖棉空間吸聲體總面積約80平方米,墻面滿鋪率不足30.0%。

          實測的降噪量達到6.5dB(A),取得預計的效果,室內人體感觀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室內噪聲達到了國家《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02)中“工作地點噪聲聲級的衛生限值”,該標準規定累計工作時間不超過2小時的工作地點,噪聲不得超過91dB(A)。

          3.2散熱器公司空壓站站房內噪聲治理

          該站房站房內涉及到噪聲設備的面積分別為160平方米,噪聲高達97.0dB(A),職工反映強烈。職工在站房內累計工作時間不超過2小時。

          在該站房頂部采用平板式巖棉空間吸聲體,板后間隙0.8米。墻面采用豎板型巖棉空間吸聲體,4.5度傾斜安裝。其中頂部巖棉空間吸聲體面積約為80平方米,頂部滿鋪率為50.0%;墻面傾斜安裝巖棉空間吸聲體總面積約50平方米,墻面滿鋪率不足25.0%。

          實測的降噪量達到6.0dB(A),取得預計的效果,室內人體感觀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室內噪聲達到了國家《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02)中“工作地點噪聲聲級的衛生限值”,該標準規定累計工作時間不超過2小時的工作地點,噪聲不得超過91dB(A)。

          四、結束語

          巖棉吸聲體經過幾年來的研究和應用,已發展成一種多樣化、系列化的高效吸聲結構,特別是大面積、多聲源、高噪聲車間可以得到良好的降噪聲效果,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目前國外空間吸聲體的應用已較為普遍,且已發展有定型懸掛式吸聲板,隨著我公司環保事業和噪聲控制技術的不斷發展,系列巖棉空間吸聲體必將得到日益廣泛應用。

          參考資料

          篇8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電力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有電用,良好的供電質量和服務水平,成為社會對供電企業要求的重要部分。在電力管理發展過程中,原來以拉閘限電為目的的負荷控制正逐漸向用電管理方向過渡,電力企業為提高供電質量和服務水平,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用電側電能管理系統,對與用戶直接相關的低壓電網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及時掌握低壓配電網運行的情況,適時根據供電需求的增長調整電網負荷,及時發現和定位電網故障,發現異常供電和異常線損,杜絕供電隱患。低壓配電監控裝置是整套用電側電能管理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一般以低壓網中的配變為監測對象,使電力部門及時了解設備運行狀況,為線損分析、負荷預測、電壓合格率、配電規劃等提供科學的依據。

          2配電監控裝置在用電側電能管理中的應用

          長期以來,低壓配電網絡一直是供電系統運行可靠性的薄弱環節之一,一些配電變壓器和配電線路因過載發熱、線損率高、電壓質量合格率低等,既容易燒毀設備,也容易危及低壓電網安全可靠運行,而這些故障卻常常被人們忽視,為此,原能源部規定各基層單位要定期上報電壓質量合格率和作配電網的可靠性統計,并在"用電管理信息技術規范"中明確提出要掌握配電網絡負荷情況及重點用戶的年、季、月、日各種負荷曲線等重要信息。但多年來,由于低壓配電網絡缺乏這方面的自動化檢測手段,一般都在每年或每季的幾個典型日,由工作人員用鉗式電流表逐個測量配電裝置負荷的簡單方法,結果是費時費工,既不能反映真實情況,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為此,研發、推廣一系列低壓配電網絡的監控裝置儀表是十分必要的。

          2.1配電監控裝置硬件構成與工作原理

          該類儀表的系統構成一般由電源模塊、數據采集模塊、數據處理及控制模塊、顯示模塊、CPU模塊和通訊模塊五大部分組成。模塊化的設計使得該系統結構簡單、便于維護與升級。儀表在工作時,對低壓配電房內低壓配電柜的三相電壓、三相電流分別取樣后,送到放大電路進行緩沖放大,再由A/D轉換器變成數字信號,送到CPU進行處理,CPU將處理過的數據根據需要送至顯示部分、通訊部分等數據輸出單元。

          2.2配電監控裝置的功能描述

          (1)測量、顯示及存儲功能:

          在工作中,配電監控裝置對低壓配電柜內的各種電壓、電流進行采樣后,經過計算模塊,將電流、電壓、頻率、有功和無功功率、功率因數、電能量、環境溫度等各類數據傳輸給CPU或DSP,進行數據處理,這樣最終得到的電網狀態信息將會通過顯示模塊反映給工作人員進行數據的讀取,對于那些需要存儲的數據,系統會將其存儲在大容量的存儲器中。

          (2)數據的現場采集及遠程通訊功能:

          目前,這類儀表除了可以利用手抄機對測量所得數據進行手工抄表外,一般還可以擴展各種通訊接口,支持RS232、RS485、ISDN等多種通訊協議,從而實現了數據采集效率更高、操作更簡單。隨著USB技術的日漸成熟,利用電子盤進行數據的現場采集已經成為可能。這種方式具有傳輸誤碼率低、采集速度快、成本低廉等優點,比較適合于目前我國電力系統的需要。在實現數據的遠程通訊方面,可以利用監控裝置的RS232、RS485通訊接口與光端機聯系,通過光纖實現數據的遠程通訊;還可以在監控裝置表內置一個modem通訊模塊,通過固定電話網絡撥號連接的方式訪問監控裝置,進行遠程數據采集;更新的技術是在監控裝置內置GPRS通訊模塊,使監控裝置成為一個GPRS終端,管理中心便可以利用移動通訊的GPRS網絡進行遠程數據采集。

          (3)停電抄表和電路保護功能:

          在停電或設備電源模塊發生故障時,工作人員仍然可能需要對測控儀數據存儲器進行讀取操作,因此監控裝置應設有備用電源接口,從而實現測控儀存儲的數據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供讀取。此外存儲器還應具備靜態存儲功能,保證在停電時,數據可以有效的保存在內部存儲單元,而不會丟失。測控儀應配置過流、過壓保護元件,可以對短路、過載或過壓狀況進行自動保護。

          (4)動態無功補償功能:

          在低壓配電網中,尤其對公用配變臺區,由于負荷的分散性和用電的不定期性等因素,決定了其三相電流及無功功率很難分配得完全平衡,在此方面,利用低壓配電監控裝置的動態無功補償功能,可實現對電容器組的智能投切。監控系統的控制軟件可以在配電網的多種接線方式下,通過中央處理器來控制電容器的投切開關,實現補償功能。當需要進行無功補償時,配變運行的三相無功電流及三相電壓輸入到無功補償控制器的模塊,無功補償控制器根據配變當時需要補償無功量,決定補償電容的投入或切除。

          (5)數據綜合處理功能:

          配電監控裝置還應具備配套的后臺管理軟件,幫助用電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目前此類管理軟件的主要功能一般包括報表分析(日報表,月報表,年報表);采集記錄數據的統計;電壓、電流等參數曲線的繪制;無功補償的電容器投切狀態分析等。

          通過后臺管理軟件對數據的統計與計算,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軟件分析結果,及時調整配電網的運行狀態,保證電網的安全運行。

          2.3監控系統的控制軟件設計

          配電監控軟件的設計一般包括兩個部分:配電監控裝置控制軟件和后臺管理軟件。本文重點介紹配電監控裝置控制軟件的設計流程和實現功能。系統的軟件設計部分遵循模塊化的設計方法,以便于調試。

          系統復位以后,硬件電路便開始對電網數據進行采集,根據GB檢驗規范采集到的數據應該在規定范圍以內,CPU根據此標準來判斷數據是否達到規范,若采集數據不準確,程序返回到初始化部分重新開始。若這樣循環一定的次數,那么系統便會發出報警信號來提示技術人員檢修,否則,CPU便對得到的準確數據進行各種計算并存儲。接下來顯示程序便將準確的數據通過LCD或數碼顯示模塊顯示出來。系統監測到電網電壓、電流的不平衡,便會通過程序進行自動補償。這樣,一次操作完成后,程序便返回到采集部分,進入循環狀態,直到系統被重新復位。

          3配電綜合監控裝置在用電側電能管理系統中的作用

          隨著電力工業的飛速發展,電力供需矛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電力企業改革的進一步加速,如何利用高新科技手段來適應市場經濟,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高效優質服務,已經成為實現用電營銷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利用現代化的配電監控手段對用電網絡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可給用電管理提供直接的、便利的技術支持,為負荷預測、電網規劃、電力調度、用電營銷管理、營銷服務水平、用電檢查、電能計量管理等提供科學的分析依據。在此,我們把配電綜合監控裝置在電能負荷管理系統中的作用歸納為以下6點:

          (1)為及時了解電力市場需求,合理進行電力資源配置提供了有效的數據資料。

          (2)幫助電力企業更好地為客戶服務,從而制定長遠的營銷策略,提高電力資源的配置效率。

          (3)利用遠程通信功能,可以推動用戶遠程抄表的普及工作。

          (4)利用軟件管理系統,為配網管理系統提供實時的用戶用電信息,提高配網管理水平,為配網運行、維護和用戶接入提供分析、決策依據。

          (5)配套使用的管理軟件,可以強化計量裝置的工況監視,防止竊電和因裝置故障而漏抄電量。

          篇9

          而作為一個完整的別墅來講,它的室內生活空間跟室外空間應該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可能室外空間看起來是足夠的,但是要把別墅當做生活空間考慮,而不是作為財富炫耀載體來看,它的室外生活空間相當重要,這樣對它的設計,包括它的私密性,有效利用空間大小等方面的考慮更具有實際意義。

          1不同的使用人群對空間要求不同

          別墅作為高端住宅的統稱,從最高端至最低端之間,應該有一個過渡產品。這些產品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決定別墅市場多樣化,而且更多的劃分出不同層次。不同的人群有迥異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生活方式對戶型的影響,在普通公寓和別墅產品中效果完全不同。普通公寓住宅是求大同、存小異。而別墅由于室內外空間的充足和靈活,則是求大異、存小同。人們選擇別墅,也就是選擇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同樣,開發設計別墅,也就是設計一個適應于新生活方式的容器。

          別墅規劃之初,應該詳細研究其可能的客戶群的特征,了解其生活習慣、文化觀念、價值取向乃至精神追求等人文因素,還有使用特征、消費特征等諸多方面。如,在北京市高端別墅市場需求調研分析中,在針對度假物業使用時間的調查中發現,有83%的受訪人群每月使用一次以上,其中,每周使用一次的受訪者達到28%。周末前往度假型物業居住,已經成為他們郊外休閑娛樂的重要選擇。在針對度假物業使用人群的調查中發現,有92%的受訪人群喜歡10人以下一起度假。這些度假的人群同時喜歡用小范圍內的聚會來和大家分享閑暇時光,因此更注重室內公共空間。而對于把別墅作為第二居所的人群來說,他們購買別墅是為了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因此比度假型人群更注重私有的庭院和周邊的自然環境,注重回歸自然的精神境界。必要而詳盡的調查有助于把握整體的空間設計。

          2別墅室外空間的私密性

          以往很多別墅室外空間是規劃后剩下的空間,本身私密性和功能沒有考慮周到,只是有了庭院的面積,可以養花種草,但是這樣的空間經常無法保證業主在使用的時候可以避免干擾。在別墅規劃階段開始,就應該對室外空間作出統一考慮,如何保證庭院的私密性,又要保證在庭院之中對外面的良好的視線。

          很多人仍懷念四合院的特點,實際上四合院的特點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個特別具有私密感的室外生活空間,它的以家庭院落為中心,街坊鄰里為干線,社區地域為平面的社會網絡系統,符合中國人特有的傳統文化觀念,這一點是四合院特有的,也是中國的特點。住在四合院,人與人之間能產生一種凝聚力與和諧氣氛,同時有一種安全穩定感和歸屬親切感。

          獨立住宅的最不利間距在六米左右,既不利于側窗的開設也不利于側院的使用,遺憾的是,目前獨立住宅大多數項目恰恰如此。宅間距離要么遠些、要么近些。調整臥室的位置與良好的社區規劃布局,能有效改進獨立住宅的私密性。從設計上分析,獨立住宅的間距應在六米的基礎上,適當擴大,利用樹木綠籬等元素提高私密性;亦可把間距適當縮小,使相鄰住宅開窗的錯位更明顯,也可提高私密性。獨立住宅設置寬敞的屋頂露臺,是目前開發商增加賣點的重要手段,但過多地設計不合理的露臺和陽臺使獨立住宅產生視線干擾。獨立住宅應強調“地平線的生活”,即生活空間向地面層集中,過多的露臺陽臺的設置與這種精神并不吻合。設計應該盡量保證地面層室內外生活空間的私密性,不要一味效仿西方建筑,更應關注獨立住宅的精華空間——地面層。

          3別墅室外的鄰里空間

          3.1鄰里空間

          居住空間不僅僅是城市地域空間內某種功能建筑的空間組合,還是人們生活、居住活動所整合而成的社會——空間系統。居住空間從其本質上而言是一種社會空間,城市居住社區是一個由家庭、鄰里等基本單位整合而成的社會、空間統一體,其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組織單元,若干具有密切交往和穩定交往與互動的家庭就形成鄰里,若干個鄰里的有機整合就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空間系統,即居住社區。鄰里住戶間的關系變化很大,有些地區鄰里住戶間只是點頭、打一下招呼而已;有些地區關系很近,經常有交談、互相幫助;有些婦女還經常在一起議論、交換信息,有時某家出了事,鄰居們也會去安慰照顧。一般在出現危機的情況下鄰里住戶間為保衛共同利益,互相間的關系達到。Keller于1968年在《城市鄰里》一書中提到鄰里活動的內容:在危險情況下能互相幫助,交換信息,尤其是與大家的共同利益有關的話題。鄰里住戶間接觸的頻率城里比鄉下低得多,城里的鄰居住戶可能在家中、在街上、在社區設施中,如學校、商店相遇。而別墅相對于普通住宅,其鄰里關系更弱,可能社區別墅作為人的居住空間同樣需要鄰里空間,但是和一般居住區的鄰里空間有所不同,需要更注意到各住戶之間的私密性。既要積極創造適合鄰里交往的空間,又要絕對保證住戶不受干擾。

          3.2如何通過設計營造別墅中的鄰里空間

          別墅的鄰里空間在設計中常被忽視,比起鄰里關系,設計者們往往更注重私密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購買別墅的客戶群已經在意識形態和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從過去簡單的追求到了現在非常高的要求,他們都與朋友、與鄰居共同交流,共同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因此買一棟別墅不僅僅是買一棟房屋,更重要的是買到一群與自己經歷相似,志趣相投的朋友作鄰居,在一個溫暖的、親情的鄰居氛圍進行交往。這是別墅市場最近的發展趨勢,所以應該有全新的組織空間形式滿足他們的要求。應該在設計中有意識地采取不同的鄰里空間模式,特別注重小群體的營造。

          要制造鄰里關系就應有靈活的規劃布局,平行的鄰里關系就不會太近,比如一大排房子,出門就是大路,人們在不碰到對方的時候,鄰里關系就自然不親切,就比較獨立。而獨立的房子圍合起一個共用空間后,情況就改觀了,只要處理好視角和透視關系,就會感覺鄰里更親近。

          營造鄰里氛圍首先就應該有人們愿意置身其中的室外環境,只有停留才有可能發生交往,才有可能產生鄰里關系。鄰里空間講究的是場所感,即人對場所的認同度。空間設計應以人的參與便利性為主,如中心庭院的碎石步道、木棧道、淺溪河石、廊架木椅等,設計多種參與景觀的渠道。此外,便捷舒適的社區俱樂部也是營造鄰里關系的一種好方式,在俱樂部中討論的問題可以非常廣泛和實際,這也是營造和睦社區的軟環境,他們甚至可以經常討論一些有關公共利益的東西,從而產生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責任感。當然,這里也需要把握合適的程度。

          4室內外空間的過渡

          在所有的建筑類型中,別墅是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融合得最好的,因為有最多的機會創造豐富多變的室內外過渡空間,同時由于空間的復雜,別墅室內外過渡空間也是最難于處理的一種類型。

          篇10

          1.政令不統一

          上級空管局對下級部門業務性管理指令,民航地區管理局向地區空管局行政性管理命令,因此總局空管局需要以行政手段推行一項行業管理標準時,必須通過民航地區管理局。

          2.設施建設管理不統一

          空管部門根據業務需求所作的建設規劃,項目安排在向上申報逐級審批的過程中,下級空管部門的信息分別通過行政和業務兩條渠道上報,使各個渠道所獲得的信息事實上不精確、不完整。空管部門所獲取的僅僅是一些業務統計信息,而某些對空管非常有價值的管理信息都不能直接地、及時地獲取。在管理體制不順,信息渠道不暢的情況下,各級空管部門既要對空管系統的安全運行負責,又要開展行業管理,這實在是有違科學決策、政令統一、責權利統一的管理原則。

          3.投資管理不合理

          國家對空管的投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通過行政管理主線實施的。對于民航建設基金的投資,空管部門只提出需求規劃和投資建議,并對已明確的投資項目的建設過程實施管理,而沒有投資決策權,也不承擔投資的風險責任。使得有些地方和部門領導沒有投資風險意識,對投資額很高的進口空管設備只重視購買,而不設法提高其利用率,造成投資效率十分低下。對己購置的空管設備,不注重管理和維護,致使許多空管設備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大為降低,造成國有資產的不必要浪費。

          4.空管設施資源配置不合理

          民航總局統收統配國際航班的航路收益,各個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獨立統計結算國內航班的航路收益,因此各空中交通管制中心與負責管理維護航路設施的民航部門之間,存在著航路費收益的分配問題。并且,航路設施的產權采用自然歸屬的方式劃歸原來負責管理維護的部門。維護管理部門對于航路設施未能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保證維護質量和運行可靠性,嚴重影響了精密設備的使用壽命和運行狀況。

          5.空域劃分不合理,航路設置未體現經濟性原則,空域利用率低

          由于大量公布及未公布的危險區、限制區,不僅現有民航航路多曲折設置,不符合“盡可能減少飛行里程”的航路設置規范,而且新辟航路困難,造成少數航路容納不合理的高飛行流量。

          6.軍、民航飛行隔離方法原始

          當軍航特殊任務飛行時,軍航指定的協商方案多為空域隔離,由于軍事飛行的突發性,民航避讓的初期必然產生混亂,后期由于空域使用限制往往必須進行流量控制。并且,目前我國軍、民航飛行間隔標準不同,造成空域大面積的浪費。

          二、中國特色空管理論體系框架

          1.中國特色空管體系的定位

          空中交通管理是建設我國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環節,是民用航空安全、高效和公平運行的基礎。在我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空中交通運輸方式是國家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民航在國家交通運輸體系中的比重將持續增大,成為長途旅客和高端貨物運輸的主要方式。“民航發展的瓶頸在空管”,我國民航在空管領域投資、建設和行業管理水平的落后是制約我國民用航空可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障礙,中國特色空管系統開發建設是提升民航基礎性運行體系的關鍵舉措,可以成為我國交通運輸現代化的核心工程之一。:

          2.中國特色空管體系的框架

          (1)改變以往的“兩條主線,三級管理”的管理體制為直線制管理體制。直線制空管體制改變了業務部門必須通過上級行政主管局對下級業務部門實施管理的現狀,形成了政事分開、運行一體化。民航局空管局、地區空管局的空管行業管理職能與運行職能實行分離,行業職能交由總局和地區管理局行使;民航局空管局和地區空管局行使業務管理與運行職能,實行垂直管理,實現一體化運行。實現行政管理和業務管理的統一。

          (2)在空中交通管理的責任區域設置管理機構。這種管理體制突破了以往計劃經濟模式下以行政管理為紐帶的條塊分割的管理格局,有利于各級空管部門根據總局的統一部署,結合自身空管轄區的實際業務需求制定發展目標,有效地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機場飛行區設施建設,忽視航路設施建設的狀況,有利于航路設施的合理配置和完善。

          (3)以國家重大技術專項和列入國家中長期規劃等形式確立中國特色空管體系技術平臺建設的目標與方向,尋求國家支持、國民關注,集中國家各方面資源獲得技術突破。

          (4)從機制上建立跨行業的協作平臺以及行業間的戰略合作關系,從建立系統性能需求(目標)、完善技術政策、調動行業外可用科技資源等方面開創民航技術開發的新模式,開創民航寬闊的發展格局。

          三、構建中國特色空管理論體系的政策建議

          1.軍民空管制區域應盡可能一致

          從國家空域資源的整體考慮,科學、統一地劃分管制區,達到軍民空管制區盡可能的一致,這是提高空域利用率,利于軍民航相互協調的有效辦法。

          2.合理改造航路(航線)結構

          我國航路(航線)結構,是隨著民用航空運輸的需要逐步發展形成的,其走向受到軍用機場訓練空域的限制,轉彎較多,航班飛行不夠經濟。近些年,對北京、廣州、上海等繁忙地區的進離場航線進行了調整優化,收到了良好的安全效益和經濟效益。規劃、修改航路(航線)要著眼于國家的經濟效益,實行整體規劃,使城市間的航程盡可能縮短。

          3.建立統一的全國流量管理系統

          實行總局和地區兩級流量管理體制,在民航總局建立全國流量管理中心,統一實施全國的飛行流量管理工作;在各地區建立流量管理機構或席位,根據全國流量管理中心的要求實施對區內的飛行流量管理工作。各類飛行計劃的審批、飛行流量的安排、航路空域的靈活使用以及飛行沖突的臨時調整,都將通過統一的流量管理系統來實現。統一的全國流量管理系統,將為實現集中統一、安全高效的空管運行目標發揮巨大的作用。

          4.改進管制方式

          篇11

          二、觀察實驗,學習新知師:(出示空文具盒)問:文具盒里有文具嗎?師講述:文具盒里沒有文具,這塊空著的地方叫做空間。

          師:將鉛筆放滿文具盒,問:同學們看一看現在誰占據了文具盒的空間?

          師:(出示書包并裝滿文具)同學們再看一樣你們熟悉的東西,問:“書包里有什么?誰占據著什么?”(找三個學生說,然后給予評價)

          師:同學們看老師在干什么?(教師往燒杯里倒滿水)師講述:鉛筆、學習用具、水占據空間,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的物體占據著空間,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學生說完后,給予鼓勵)

          師問:以上的事實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物體都要占據空間)

          師:(出示一塊板擦,一個砝碼)問:它們所占據空間的大小一樣嗎?

          師講述:所以準確地說應是物體都要占據一定的空間。這個“一定”指物體的大小,物體占據空間的大小叫體積。(將上述板書補充完整)師:現在你們自己親手做個實驗,用實驗來驗證:“物體都要占據一定的空間”這一結論。請同學們看實驗步驟。

          1.實驗步驟:(掛出小黑板)。

          (1)把燒杯放在盤子里。

          (2)往燒杯里倒滿水。

          (3)用手提著拴著砝碼的線。

          (4)把砝碼慢慢放入裝滿水的燒杯中。

          2.找一名學生大聲朗讀實驗步驟,教師提醒學生,水要倒滿,放砝碼時要慢。

          3.要求: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出示觀察思考題:

          (1)實驗中,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2)你怎么解釋這種現象?

          4.匯報實驗結果。師導引:由上面的觀察實驗,我們知道了固體形態的砝碼和液體形態的水都要占據一定的空間,那么氣體形態的空氣是不是也要占據一定的空間呢?現在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做幾個有趣的實驗。

          1.掛出小黑板,出示實驗步驟:

          實驗一:①把紙團緊緊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豎直壓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杯口。觀察,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2.找一名學生朗讀實驗步驟。

          3.教師進行演示實驗。

          4.學生分組實驗。

          5.學生匯報實驗結果:紙團沒濕。下面請同學們再做一個實驗,請看小黑板:

          實驗二:

          ①把紙團緊緊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豎直壓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慢慢傾斜。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把紙團緊緊塞壓玻璃杯底部,把玻璃杯倒立豎直壓入水槽里,然后把杯子慢慢傾斜時,看到有氣泡冒出,紙團濕了。

          師:下面請同學們討論小黑板上的問題:

          ①你怎么解釋這兩種現象?

          ②實驗說明了什么?學生匯報討論結果:第一次把玻璃杯倒立豎直壓入水槽里,把杯子提出水面,發現紙團沒濕,說明水沒有進到杯子里去。空氣占據了玻璃杯的空間。第二次把玻璃杯倒立壓入水槽里,把杯子傾斜時,發現紙團濕了,還有氣泡從杯子里跑出來,說明水進到杯子里去了,空氣讓出了部分空間。這兩個實驗說明了“空氣占據空間”。師: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了空氣占據杯子的空間,下面我們再做一個實驗,驗證這個結論。

          實驗三:

          ①拿一只瓶子。

          ②瓶口塞緊帶漏斗的塞子。

          ③把水倒進漏斗里。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發現水沒進到瓶子里。

          師點撥:把塞子塞緊時看到水沒進到瓶子里,下面把塞子松一松,試一試結果會怎樣呢?同時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學生匯報實驗結果:當把塞子松動后,水流進瓶子里去了。瓶口塞緊時,空氣跑不出來,水流不進去,說明空氣占據瓶子的空間。瓶塞松動后,空氣跑了出來,讓出了一部分空間,水流進去了,也說明空氣占據瓶子的空間。

          篇12

          城市建筑空間設計不同于城市規劃設計,但思路上與城市整體的規劃設計是相一致的,也需要考慮到城市整體的空間效果。因此城市建筑空間設計一方面要注重在視覺方面的效果,整體的空間需要做好城市的藝術空間效果,從而加強人們對城市的視覺美感。另一方面要使城市空間結構保持一種視覺上的連續性、流動性以及韻律的印象,從而保證視覺上的秩序。所以,城市建筑空間設計要素所要遵循的幾點原則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內容:

          (1)天際線。城市建筑空間設計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天際線,天際線能夠更好的處理人造物體和天然物體之間的關系,從而使整個城市空間看起來能夠更加協調和自然。

          (2)地平線。建筑物的地平線要處理好人造物體與自然物體的協調關系。人造物體怎樣戰立起來,怎樣升出地面,要注意視覺的舒適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3)空間要點。建筑物的空間要點猶如文章中的標點符號。它要體現地方性特征,使人們有到達或者離開的感覺,如廣場、平臺、臺階的上下兩端等,都是建筑物的空間要點。

          (4)后退。建筑中的后退能夠更好的為建筑的整體布置出彩畫幕布的效果。建筑物對于道路的距離和入口大門等,均屬后退設計問題。

          (5)升高和降低。升高和降低在城市建筑設計中需要考慮到建筑整體的感官效果,比如城市建筑之間的過渡也要由地處向高處逐步調整。

          3城市建筑空間設計與建筑管理的關系

          城市規劃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城市的空間看起來更加自然、協調,從而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城市建筑空間的設計需要有一定的理想化思路,最終將這種思路具體的表現出來。因此城市空間的設計要保證符合城市規劃的整體思路,同時也要依靠具體的形式來完成城市建筑空間設計的整體理念,假如城市空間的建筑設計只停留在二維的變化上,那么城市空間整體的效果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除去經濟因素等條件的限制,城市空間設計的整體效果要保證與人類的各項社會活動相互協調,從而在設計的過程中創造出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同時,城市建筑空間設計也會失去其應有的作用。城市建筑規劃管理在進行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城市建筑空間設計的理念作為支持,其作用也只能單一的表現在管理上,不能做好單體設計與整個城市的空間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樣城市空間環境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城市也會失去應有的協調性,因此,為了更好的做好城市建筑管理就需要有效的對城市建筑空間進行科學的、合理的設計,這也是城市建筑管理最基礎的保證。

          4提高城市建筑空間設計以及建筑管理水平的幾點措施

          (1)提升城市建筑空間設計的內涵。通過對城市建筑空間的分析,來提高城市空間設計人員的創新理念。城市是人類活動的核心所在,城市空間能夠為人們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場所,城市空間中除了需要對建筑環境進行分析和研究外,還要對城市中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愛好等進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如果沒有對人們的日常行為進行有效的分析,那么城市空間的規劃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2)城市建筑空間設計不能夠只停留在二維空間上,要體現出三維空間的效果。城市建筑空間作為立體的表現形式,二維的空間效果無法有效的表達出城市建筑空間的全部,因此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采用更為先進的三維空間設計來取代以往的二維空間設計。

          (3)把單一建筑物內部空間管理變為建筑物內部空間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管理。建筑物內部的各種功能空間,除與建筑物協調統一外,還應考慮其與外交環境的協調一致。比如:建筑物的出入口與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關系,建筑物的附屬設施(如煙囪、空調機、電梯房、水池等)與城市空間景觀的關系。

          篇13

          1.畫圖。小學階段對學生畫圖的要求不高,主要是讓學生會畫線、畫角及會畫本單元涉及的平面幾何圖形。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畫法,而且要讓學生說出簡要的依據,以鞏固學生對所學幾何圖形特征的認識。如,教學垂線的畫法時,教師在幫助學生形成垂線的概念中,為了便于學生觀察,教師可用兩條顏色不同的毛線表示兩條直線來演示它們相交過程的情況。把一條毛線呈水平方向固定在黑板上,轉動另一條毛線,當一個角成為直角時,讓學生觀察其余的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引出垂線概念后,還應進行變式教學,使學生明白,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關鍵是看相交是否成直角,它與兩條直線的方向無關。在教學垂線的畫法時,課本上用了三幅圖來分別詳細說明了畫垂線的方法,包括過直線上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此外,還設計了用畫垂線的方法來畫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在畫圖過程中,既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形成了表象,又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識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是小學階段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核心,因為感知的積累才能形成表象,而表象的再現是識別圖形的依據,學生只有掌握了圖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確分辨各種圖形的本質區別。在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中,進行變式訓練是深化學生表象的主要途徑,同時也只有通過變式訓練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區分圖形的各種因素,確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質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質的,從而使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當學生初步建立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后,教師就應及時變換等腰三角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供學生觀察判斷。

          這些變式圖形使等腰三角形的本質特征不變,而其頂角的大小、底角的位置以及圖形的形狀等非本質屬性在變,這樣有利于突出其本質屬性,再現等腰三角形的表象。

          另外,在培養學生識圖能力中,還可以改變其本質屬性,使學生正確地辨別圖形,形成知識體系。如,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屬性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如果把其中本質屬性進行不同的變式,就會出現不同的幾何圖形。如果使其中一組對邊不平行,就變成了“梯形”;如果使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成直角,就變成了“長方形”;如果使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變成直角,同時四條邊相等,就變成了“正方形”等。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各圖形之間的相互聯系,可使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二、用運動、變化的觀點教活幾何初步知識

          “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中的許多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果教學中用靜止的觀點組織教學,容易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產生片面性,給以后的繼續學習造成一定的障礙。如果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組織教學,就為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鋪平道路,真正起到發展思維、促進技能提高的目的。如,在教學“角”的概念時,由于學生以前對角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材是利用射線的概念給角下定義并說明角的各部分名稱。如果教師不注意用活教材,只是照本宣科地生搬硬套“從一個頂點引出兩條射線就形成一個角”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學習任意角造成了障礙。為了避免造成這種弊端,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角的學具,找兩個硬紙板條,把它們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個硬紙條,讓學生觀察它們所形成的各種不同的角。由此還可以得出:角還可以看作是一條射線繞著它的一個端點旋轉而成的。同時教師還可以用“教具鐘”進行演示,把鐘的時針看作角的一條邊,教師撥動分針反復進行演示,使學生意識到:一條射線沿著其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快認識了銳角、直角、平角和周角(選學內容)。

          三、運用電教手段化難為易,提高學生的技能

          在“角的度量”教學中,用量角器量角是教學中的難點。因為畫角實際上是在量角器上“找”現在的角,而量角的情況就比較復雜一些,不僅只是“找”的問題,還有對應、方位等操作性技能技巧問題,加之量角器本身有內、外圈兩個方向相反的刻度,什么時候用內刻度方便,什么情況下用外刻度合適,也使學生感到困難。以前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又是在黑板上用量角器演示、讓學生觀察、一步步地講解,又是下面一個個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然而由于教師演示操作的過程學生不易看懂,往往造成耗時費力,效果不佳。如果采用電教手段,把透明量角器通過投影儀(投影儀起著放大作用)反射到屏幕上,學生就能清楚地看到教師演示的量角過程,特別是具體操作中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以及如何使用內圈、外圈的刻度等問題迎刃而解。另外,運用電教手段對如何度量不同方位的角效果更加明顯。如下圖,學生能親眼看到教師是如何進行旋轉,把它們變成標準位置的角,然后再使用量角器來度量,它對于學生的書面練習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变态拳头交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免费无码A片一区二三区|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色欲AV蜜臀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爆乳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2020青青|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av无码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 国产在线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青娱乐国产官网极品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区二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女同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相泽南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